首頁 > 中華本草 > 苦地膽功效和作用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KǔDìDǎn

【別名】天芥菜、雞屙粘(《綱目》),土柴胡、馬駕百興(《生草藥性備要》),草鞋底(《嶺南采藥錄》),地膽頭、磨地膽(《廣州植物誌》),牛插鼻、鐵燭臺、披地掛、地枇杷、牛托鼻(《福建民間草藥》),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細辛(《廣西中獸醫藥植》),鋪地娘(《南寧市藥物誌》),鐵掃帚、鐵答杯、鐵丁鏡、一刺針(《閩東本草》),鐵燈柱、毛刷子(《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地苦膽(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來源】為菊科植物地膽草的全草。夏末采收,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有時全體被白色緊貼的粗毛。莖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單葉大部基生,匙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15厘米,寬2~4.5厘米,基部漸狹,先端鈍或短尖,邊緣略具鈍鋸齒:莖生葉少而細,葉柄長5~15毫米,基部擴大抱莖,或近無柄。頭狀花序約有小花4朵,生於枝頂;通常有3片葉狀苞,苞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1.5厘米;頭狀花序在每一花束內有多個,密集;總苞片長8~10毫米;花托無毛;小花全為管狀,兩性,淡紫色,長7~9毫米,先端4裂,一邊開裂,裂片稍闊展;雄蕊4~5,略伸出管外;子房下位,1室。瘦果有棱,頂端具長硬刺毛4~6。花期8~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山谷、村邊及路旁、荒地、耕地等低草叢中。分布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幹燥全草,根莖短粗,長1~2厘米,粗約0.5厘米,密被緊貼白絨毛;根生葉多皺縮,黃綠色,匙形或長圓倒披針形,疏被白色長毛,紙質稍柔。莖圓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斷,斷面中空,莖生葉少而小。有時莖端帶有頭狀花序,花冠多脫落。以葉多、無花者為佳。

【化學成份】地膽草含表無羈萜醇、蛇麻脂醇、豆甾醇及卅烷醇、卅二烷醇、氯化鉀。又含乙酸蛇麻脂醇酯及脫氧地膽草素、異脫氧地膽草素,又從其鮮花中分離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抗菌作用應用地膽草註射液(水煎濃縮後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鉛去掉沈澱制成)作體外抑菌試驗(紙片法,每紙片含生藥量約30毫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傾註法,每15毫升含生藥18~24克時,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

苦辛,寒。

①《綱目》:"味苦。"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平。"

③《南寧市藥物誌》:"苦,寒,無毒。"

④《閩南民間草藥》:"苦,微寒,無毒。"

【歸經】

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經。"

②《閩東本草》:"入肺、脾、肝三經。"

【功能主治】

涼血,清熱,利水,解毒。治鼻衄,黃疸,淋病,腳氣,水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涼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傷,亦能止血。"治腸風下血。"

②《綱目拾遺》:"葉:可貼熱毒瘡。"

③《廣州植物誌》:"治濕熱。"

④《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消脹。"

⑤《南寧市藥物誌》:"葉:敷熱毒瘡,乳癰,跌打。"

⑥《廣西中藥誌》:"清熱解毒。治痧氣熱病,搗爛敷熱瘡,煎湯熏洗兼內服治眼睛上膜。"

⑦《閩東本草》:"溫脾利水,寬中下氣。治水腫,腹脹,咳嗽,疳積,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註意】

①《南寧市藥物誌》:"體虛者忌之。"

②《廣西中藥誌》:"寒癥勿用。"

③《泉州本草》:"孕婦慎用。"

【附方】

①治鼻出血:地膽頭、豬肝各酌量。同煎服,連服三至四次。

②治陽黃疸:地膽頭連根葉洗凈,鮮者四至六兩。煮肉食,連服四、五天。

③治單腹殿脹:苦地膽二兩。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豬肉燉服。(①方以下出《嶺南草藥誌》)

④治尿閉:地膽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腳氣:苦地膽全草一至二兩,豆腐二至四兩。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熱淋:鮮地膽草三兩,瘦豬肉四兩,食鹽少許。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⑦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地苦膽二錢。泡入300毫升熱開水中半小時,內服,每天一劑。亦可制成片劑含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⑧治腋下生腫毒,散腫止痛,膿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腫毒:天芥菜以鹽醋同搗敷之。(《醫林集要》)

⑨治癰腫:㈠鮮地膽草全草煎水,熏洗患處。㈡地膽草全草七錢,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⑩治指疔、乳癰:鮮地膽草全草適量,酌加甜酒釀糟同搗爛,敷於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⑾治絲蟲病淋巴管炎:地膽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⑿治蛇傷:天芥菜同金沸草入鹽搗敷之。(《綱目》)

⒀治翼狀胬肉:苦地膽十斤,醋二十斤,銅塊一斤。先將銅燒紅,立即放入醋中,取出燒紅,再入醋,如此反復數十次,再將新鮮苦地膽放入醋中浸泡一個月,過濾,滴眼用(有刺激感不用特殊處理,半小時後恢復正常)。(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炎癥

將地膽頭制成註射液,每2毫升含生藥6克,每日肌註2~3次,每次2~4毫升。共觀察112例,其中肺炎29例,上呼吸道炎24例,淋巴腺炎18例,腸傷寒12例,肺氣腫合並感染10例,急性肝炎9例,支氣管炎8例,皮膚感染2例。結果治愈68例,好轉(癥狀好轉後合用抗菌素;或先用抗菌素無明顯療效而改用本藥治愈者)38例,無效6例。未發現明顯副作用。

②治療口腔潰疹

地膽頭幹品1兩,水煎服,每日1劑。經治22例,18例治愈,平均治愈天數3天。觀察3個月無復發。副作用:個別服後腹部不適。老年及小兒宜慎用。

【備註】同屬植物白花地膽草的全草亦可作苦地膽使用。其特征為莖分枝極多,被毛,葉生於莖枝上,橢圓形或矩圓形,花白色。

【摘錄】《*辭典》

苦地膽《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本草綱目》:天芥菜,生平野。小葉如芥狀。

【拼音名】KǔDìDǎn

【英文名】ScabrousElephantfootHerb,all-grassofScabrousElephantfoot

【別名】苦龍膽草、天芥菜、雞屙粘、土柴胡、馬駕百興、草鞋底、牛插鼻、鐵燈參、披地持、地楷杷、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細辛、鋪地娘、鐵掃帚、鐵筶杯、鐵丁鏡、一針刺、鐵燈柱、毛刷子、地苦膽、兔耳風、草鞋根、理肺散、鋪地丹、牛吃埔、鐵燈盞、兒童草、假蒲公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地膽草或白花地膽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lephantopusscaberL.2.ElephantopustomentosusL.[E.latusBertol.]

采收和儲藏:夏末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莖直立,粗壯,二歧分枝,莖枝被白色粗硬毛。單葉,大都為基生;葉片匙形、長圓狀匙形工長圓狀披針形,長5-18cm,寬達2-4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邊緣有圓齒狀鋸齒,兩面被白色長粗毛,下面沿脈及葉緣的毛較密;莖生葉少而小。頭狀花序約有小花4個;總苞片8枚;多數頭狀花序密集成復頭狀花序,被通常3枚、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1-1.5cm的葉狀苞片所包圍;花冠筒狀,淡紫色;全為兩性花,先端4裂,一邊開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長硬刺毛;冠毛1層,汙白色;中上部細長,基部寬闊。藥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2.白花地膽草多年生草本,高0.8-1m,或更高。根莖粗壯,斜升或平臥,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多分枝,具棱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葉互生;最下部葉常密集呈蓮座狀;基部葉在花期常調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cm,寬3-5cm,先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cm,寬1.5-2cm,近無柄或具短柄,最上中葉極小,全部具有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是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腺點。關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球狀復頭狀花序,復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關苞片,具細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國mm,寬1.5mm;總苞片綠色,或有時先端紫紅色,外層4,披針狀長圓形,長4-5mm,先端尖,具1脈,無毛或近無毛,內層4,橢圓狀長圓形,長7-8mm,先端急尖,具3脈,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花冠白色,漏鬥狀,長5-6mm,管部細,裂片披針形,無毛。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3mm,具10條肋,被短柔毛;冠毛汙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mm,基部急寬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

2.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

2.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的沿海地區。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全長15-40cm。根莖長2-5cm,直徑0.5-1cm;具環節,密被緊貼的灰白色茸毛,質堅,不易折斷,斷面白色,根莖下簇生多數皺縮須根,棕褐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莖圓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葉多基生,展平後完整葉呈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15cm,寬1-5cm,黃綠色至綠褐色,具較多腺點,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稍具鈍齒;兩面均被昆貼的灰白色粗毛,幼葉尤甚,葉柄短,稍呈鞘狀,抱莖;莖生葉少而小。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外被較密的多細胞非腺毛殘基。皮層較寬,較老的根莖皮層可見少量石細胞單個散在,微木化。內皮層細胞1列,凱氏點明顯,細胞內含有油滴。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狹窄,薄壁細胞多壓縮,可見少量單個工成事的纖維存在。形成層不明顯存在。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較小,多徑向斷續相連。射線2-10數列。髓較大,可見汪量微木化壁薄的石細胞單個散在。在薄壁組織中可見眾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0-20μm,草酸鈣方晶長至15μm,及大量的菊糖。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為一列薄壁細胞,可見非腺毛殘基及毛孔,以下表皮尤多。柵欄組織1-2列,約占切面的1/3。海綿組織約占切面的1/2。主脈向上下凸出,其向下凸出尤明顯,兩側均有數層厚角細胞;內側薄壁組織中含有草酸鈣簇晶、菊糖;維管束3-5個,又韌型,呈弧形排列,韌皮部外側有厚壁細胞數層,下表皮內言的厚壁細胞葉半月形排列。

粉末特征:灰綠色。①非腺毛眾多,有二種,一種單細胞非腺毛,壁較厚,可見縱細線紋,不木化;另一種非腺毛,由2-3個細胞組成,頂端細胞較長;基部細胞較短小,微木化,非腺毛長850-1700μm,或更長,徑20-50μm。②導管較小,有螺紋及網紋導管,徑10-30μm。㈢纖維長枝狀。④葉表皮碎片,氣孔不等式。⑤可見草酸鈣簇晶,直徑10-20μm,方晶及菊糖。

【化學成份】

1.-吡喃葡萄糖甙(stigmasteryl-3-β-glucopyra-noside),去酰洋薊苦素(deacylcynaropicrin),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還陽參屬甙(crepiside)E[4]。還含4,5-二咖啡酰奎寧酸(4,5-dicaffeoylquinicacid),3,5-二咖啡酰奎寧酸(3,5-dicaffeoylquinicacid)[5],11,13-二氫脫氧地膽草內酯(11-13-di-hydrodeoxyelephantopin)[6]。

2.白花地膽草含士氣以地膽草內酯(dihydroelephantopin)[7],白花地膽草內酯(tomenphantopin)A、B[8],地膽草內酯及地膽草新內酯(elephantin)[9]。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應用地膽草註射液(水煎濃縮後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鉛去掉沈澱制成)作體外抑菌試驗(紙片法,每紙片含生藥量約30mg),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傾註法,每15ml含生藥18-24g時,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2.抗炎:煎劑10g/kg灌胃,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劑5g/kg灌胃,對甲醛性關節炎亦有抑制作用。

3.抗腫瘤:地膽草內酯及地膽草新內酯在體內、外對KB細胞有細胞毒性活性,地膽草內酯對小鼠白血病P388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地膽草內酯、地膽草新內酯分別為50-100mg/kg,對大鼠瓦克肉瘤-256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在體外對人鼻咽癌-KB細胞半效抑制濃度為0.28-2.0μg/ml;去氧地膽草內酯對大鼠瓦克瘤-256亦有顯著抑制作用。

【毒性】小鼠腹腔註射苦地膽註射液30g生藥/kg(相當於成人用量1250倍),家兔靜脈註射7.5g生藥/kg,未引起毒性反應或死亡。家兔肌肉註射時,未發現局部肌肉充血、壞死等現象。體外作溶血試驗時,未發現溶血現象。

【炮制】去雜質,篩去灰屑,可入藥。

【性味】味苦;辛;性寒

【歸經】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利濕。主感冒;百日詠;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炎;黃疸;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濕疹;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註意】《南寧市藥物誌》:體虛者忌之。《廣西中藥誌》:寒癥勿用。《泉州本草》:孕婦慎用。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涼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傷,亦能止血。治腸風下血。

2.《本草綱目拾遺》:葉:可貼熱毒瘡。

3.《廣州植物誌》:治濕熱。

4.《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消脹。

5.《南寧市藥物誌》:葉:敷熱毒瘡,乳癰,跌打。

6.《廣西中藥誌》:清熱解毒。治痧氣熱病,搗爛敷熱瘡。煎湯熏洗兼內服治眼睛上膜。

7.《閩東本草》:溫脾利水,寬中下氣。治水腫,腹脹,咳嗽,疳積,疝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苦地膽相關圖片

苦地膽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苦茶葉  下一个:苦地膽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