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黃顙魚涎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HuánɡSǎnɡYúXián

【來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

【附方】治消渴飲水無度: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綱目》生津丸)

【摘錄】《*辭典》

黃顙魚涎《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黃顙魚涎,翅下取之。

【拼音名】HuánɡSǎnɡYúXián

【英文名】Yellowcatfishsaliva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刮取其皮膚分泌的粘液,鮮用。

【原形態】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1,6-7;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棘後緣有鋸齒。胸鰭I,7,硬棘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後緣為11-16個。臀鰭21-25。脂鰭末端遊離,較臀鰭短。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腹部為淡黃色,尾鰭分叉,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生活於江河、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喜棲於有腐敗物質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食性廣,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性味】甘;平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劑,適量。

【附方】治消渴飲水無度: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綱目》生津丸)

【各家論述】《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黃顙魚涎相關圖片

黃顙魚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黃顙魚頰骨  下一个:黃山鱗毛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