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澤蘭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ZéLán

【英文名】HERBALYCOPI

【別名】地瓜兒苗、地筍、甘露子、方梗澤蘭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LycopuslucidusTurcz.var.hirtusRegel的幹燥地上部分。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割,曬幹。

【性狀】本品莖呈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淺縱溝,長50~100cm,直徑0.2~0.6cm。表面黃綠色或帶綠色,節處紫色明顯,有白色茸毛;質脆,斷面黃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多皺縮,展平後呈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10cm;上表面黑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密具腺點,兩面均有短毛;先端尖,邊緣有鋸齒。花簇生葉腋成輪狀,花冠多脫落,苞片及花萼宿存,黃褐色。無臭,味淡。

【炮制】除去雜質,略洗,潤透,切段,幹燥。

【性味】苦、辛,微溫。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水腫。

【用法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澤蘭《*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ZéLán

【別名】虎蘭、龍棗(《本經》),虎蒲(《別錄》),小澤蘭(《雷公炮炙論》),地瓜兒苗(《教荒本草》),紅梗草(《滇南本草》),風藥(《綱目》),奶孩兒(《綱目拾遺》),蛇王草、蛇王菊、捕鬥蛇草(《嶺南采藥錄》),接古草(《植物名匯》),地環秧、地溜秧(《河北藥材》),甘露秧(《中藥材手冊》),草澤蘭(《陜西中藥誌》)。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地瓜兒苗的莖葉。夏、秋間莖葉茂盛時,割取全草,去凈泥沙,曬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地下根莖橫走,稍肥厚,白色。莖直立,方形,有四棱角,中空,表面綠色、紫紅色或紫綠色,光滑無毛,僅在節處有毛叢。葉交互對生;披針形,陜披針形至廣披針形,長4.5~11厘米,寬8~85毫米,先端長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租銳鋸齒,有時兩齒之間尚有細鋸齒;近革質,上面略有光澤,無毛,下面密被腺點,無毛或脈上疏生白柔毛;葉柄短或幾無柄。輪傘花序腋生,花小,多牧;苞片披針形,邊緣有毛;萼鐘形,長約4毫米,先端5裂,裂片狹披針形,先端長銳尖;花冠白色,鐘形,稍露出於花萼,長4.5~5毫米,外面有腺點,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幾相等;能育雄蕊2;子房矩形,4深裂,著生於花盤上,花柱頂端2裂,伸出。小堅果扁平,長約1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莖(地筍)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的低窪地或溪流沿岸的灌木叢及草叢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陜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全國大部地區均產。

【性狀】幹燥的全草,長30~40厘米。莖四方形,直徑2~5毫米,節明顯,表面黃褐色或微帶紫色,每側面有一縱溝。質輕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葉對生,多皺縮,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暗綠色或微帶黃色。有的葉腋間簇生小花,成輪狀。氣無,味淡。以葉多、色綠、不破碎、莖短、質嫩者為佳。

【化學成份】

地瓜兒苗全草含揮發油、葡萄糖甙、鞣質和樹脂,還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皂甙、葡萄糖、半乳糖、澤蘭糖、蔗糖、棉子糖、水蘇糖、果糖。果實含葡萄糖、半乳糖、澤蘭糖、蔗糖、棉子糖、水蘇糖。

毛葉地瓜兒苗也含揮發油和鞣質。

【藥理作用】地瓜兒苗全草制劑有強心作用。

【炮制】

揀去雜質,除去殘根,噴水稍潤,切段曬幹。

《雷公炮炙論》:"澤蘭,須細銼之,用絹袋盛懸於屋南畔角上,令幹用。"

【性味】

苦辛,微溫。

①《本經》:"味苦,微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酸,無毒。李氏:溫。"

③《別錄》:"甘,無毒。"

④《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

入肝、脾經。

①《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小腸經。"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水。治經閉,癥瘕,產後瘀滯腹痛,身面浮腫,跌撲損傷,金瘡,癰腫。

①《本經》:"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

②《雷公炮炙論》:"能破血,通久積。"

③《別錄》:"產後、金瘡內塞。"

④《藥性論》:"主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腫,主婦人血瀝腰痛。"

⑤《日華子本草》:"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癥瘕,產前產後百病,通小腸,長肉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⑥《醫林纂要》:"補肝瀉脾,和氣血,利筋脈。主治婦人血分,調經去瘀。"

⑦《嶺南采藥錄》:"治蛇傷,散毒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註意】

無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防己為使。"

②《得配本草》:"血虛枯秘者禁用。"

【附方】

①治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痛,日就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澤蘭葉三兩,當歸、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以時。(《雞峰普濟方》澤蘭湯)

②治經閉腹痛:澤蘭、鐵刺菱各三錢,馬鞭草、益母草各五錢,土牛膝一錢。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③治產後水腫,血虛浮腫:澤蘭、防己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酸湯下。(《隨身備急方》)

④治產後陰翻,產後陰戶燥熱,遂成翻花:澤蘭四兩,煎湯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礬煎洗之。(《瀕湖集簡方》)

⑤治小兒褥瘡:嚼澤蘭心封之。(《子母秘錄》)

⑥治瘡腫初起,及損傷瘀腫:澤蘭搗封之。(《瀕湖集簡方》)

⑦治癰疽發背:澤蘭全草二至四兩,煎服;另取鮮葉一握,調冬蜜搗爛敷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蛇咬傷:澤蘭全草二至四兩,加水適量煎服;另取葉一握搗爛,敷貼傷口。(《福建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①《綱目》:"蘭草走氣道,澤蘭走血分,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又《荀子》雲,澤、芷以養鼻,謂澤蘭、白芷之氣芳香,通乎肺也。"

②《本草經巰》:"澤蘭,苦能泄熱,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溫通營血。佐以益脾土之藥,而用防己為之使,則主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氣。《日華子》…《藥性論》…總其泄熱和血,行而帶補之能也。"

③《本草通玄》:"澤蘭,芳香悅脾,可以快氣,疏利悅肝,可以行血,流行營衛,暢達膚竅,遂為女科上劑。"

④《本經逢原》:"澤蘭,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腫,身面四肢浮腫。《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產科之要藥。更以芎、歸、童便佐之,功效勝於益母。"

⑤《本草求真》:"澤蘭,雖書載有和血舒脾、長養肌肉之妙,然究皆屬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竅能通,關節能利,宿食能破,月經能調。癥瘕能消,水腫能散,產後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風癱、癰毒、撲損能治。觀此,則書所雲舒脾和血,不過因其水消血除之意,豈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補氣補血之味同投,則消中有補,不致損真,誠佳品也。"

⑥《本草正義》:"澤蘭,產下濕大澤之旁,本與蘭草相似,故主治亦頗相近。《本經》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皆苦溫勝濕之功效,亦即蘭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瘡癰腫瘡膿者,專入血分而行瘀排膿消腫也。惟《本經》所謂乳婦內衄,頗不可解,蓋即後世新產通瘀之意。《別錄》內塞,當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權謂治產後腹痛,固苦溫行瘀之功,又謂治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婦人瀝血腰痛,則以溫和能利血脈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當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虛證久服之藥矣。"

【備註】

除上述品種外,少數地區尚以下列同屬植物作澤蘭入藥,如山東有用毛葉地瓜兒苗和臺灣地瓜兒苗;吉林用小花地瓜兒苗、狹葉地瓜兒苗和朝鮮地瓜兒苗;新疆則用歐地瓜兒苗

在長江以南各省尚有以菊科澤蘭屬植物如華澤蘭(植物形態參見"廣東土牛膝"條)、山蘭(植物形態參見"秤桿草"條)、蘭草(植物形態參見"佩蘭"條)的全草作澤蘭使用。

【摘錄】《*辭典》

澤蘭《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吳普本草》:澤蘭,生下地水旁。葉如蘭,二月生,香,赤節,四葉相植支節間。三月采。

2.《雷公炮炙論》:凡使澤蘭須要別識雄雌,其形不同。大澤蘭形葉皆圓,根青黃;小澤蘭,葉上斑,根頭尖。

3.陶弘景:澤蘭,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葉微香,可煎油,或生澤傍,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雲澤

【拼音名】ZéLán

【英文名】HirauteShinyBugleweekHerb,HerbofHirsuteShinyBugleweed

【別名】虎蘭、龍棗、水香、小澤蘭、虎薄、地瓜兒苗、紅梗草、風藥、奶孩兒、蛇王草、蛇王菊、捕鬥蛇草、接古草、地環秧、甘露秧、矮地瓜兒苗、野麻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地筍及毛葉地筍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ycopuslucidusTurcz.2.LycopuslucidusTurcz.Var.hirtusRegel

采收和儲藏:根莖繁殖當年,種子繁殖第2年的夏、秋季節,莖葉生長茂盛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切段,曬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7m。具多節的圓柱狀地下橫走根莖,其節上有鱗片和須根。莖直立,不分枝,四棱形,節上多呈紫紅色,無毛或在節上有毛叢。葉交互對生,具極短柄或無柄;莖下部葉多脫落,上部葉橢圓形,狹長圓形或呈披針形,長5-1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枯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粗銳鋸齒,表面暗綠色,無毛,略有光澤,下面具凹陷的腺點,無毛工脈上疏生白以柔毛。輪傘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刺尖,較花萼短或近等長,被柔毛;花萼鐘形,長約4mm,兩面無毛,4-6裂,裂片狹三角形,先端芒刺狀;花冠鐘形白色,長4.5-5mm,外面無毛,有黃色發亮的腺點,上、下唇近等長,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近圓形,2側裂片稍短小;前對能育雄蕊2,超出於花冠,藥室略叉開,後對雄蕊退化,僅花絲殘存或有時全部消失,有時4枚雄蕊全部退化,僅有花絲、花藥的殘良;子房長圓形,4深裂,著生於花盤上,花柱伸出於花冠外,無毛,柱頭2裂不均等,扁平。小堅果扁平,倒卵狀三棱形,長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本變種與正種不同處在於:莖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節上密集硬毛;葉披針形,暗綠色,兩商漸尖,上面密被細剛毛狀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脈上被剛毛狀硬毛,邊緣具銳齒,並有緣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100m以下的沼澤地、山野低窪地、水邊等潮濕處。

生於沼澤地、水邊等潮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在6、7月高溫多雨季節生長旺盛。耐寒,不怕水澇,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區生長茂盛,以選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為宜;不宜在幹燥、貧瘠和無灌溉條件下栽培。

栽培技術用根莖或種子繁殖。生產上以根莖繁殖為主。根莖繁殖:在采挖根莖時,選色白、粗壯、幼嫩的根莖,切成10-15cm長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種,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鎮壓後澆水。冬種的於次年春出苗,春種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種量750-900kg。種子繁殖:種子采收後,於3-4月間條播,行距30cm,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種子發芽率50%-60%。土壤溫度在17-20℃左右,有足夠的溫度播種後,約10d左右出苗。每1hm2播種量3.75kg。

田間管理幼勒期註意除草、松土。當苗高30cm,封壟以後,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時應註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後,都應進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糞水,或施用硫酸銨每1hm2225-300kg。種植2-3年後,植株叢生,應行翻栽。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銹病,可用敵銹鈉200-300倍液,加少許合成洗衣粉,噴霧防治。蟲害有尺蠖,6、7月發生,可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紫蘇野螟。幼蟲為害葉部,北京於7-9月間出現,防治方法:清園,處理殘株,收獲後翻耕土地,減少越冬蟲源。

【性狀】

性狀鑒別(1)地筍莖呈方形,四面均有淺縱溝,長50-100cm,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或稍帶紫色,節明顯,節間長2-11cm;質脆,易折斷,髓部中空。葉對生,多皺縮,展平後呈披針形或長圓形,邊緣有鋸齒,上表面黑綠色,下表面灰綠色,有棕色腺點。花簇生於葉腋成輪狀,花冠多脫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氣微,味淡。

(2)毛葉地筍莖節及葉面上密被硬毛,余均與地筍相似。

以質嫩、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1)地筍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較平直,有少數非腺毛,角質層隱現波狀層紋。非腺毛,角質層隱現波狀層紋。非腺毛1-5細胞,表面隱現疣狀突起,長75-360μm,葉脈上的毛長可達520μm,基部細胞較寬,直徑32-80μm,並有少數腺毛,腺頭1-2細胞,直徑16-28μm,柄單細胞。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腺鱗較多,頭部直徑55-80μm,6-8細胞,亦有少數單細胞頭腺毛,葉脈上非腺毛較多,長80-520μm,表面有疣狀突起。氣孔直軸式。

莖表面觀:表皮細胞長方形,角質層有紋理;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腺鱗頭部直徑角質層有紋理;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腺鱗頭部直徑56-60μm,6-8細胞。氣孔稀少。偶見非腺毛。

(2)毛葉地筍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較多,1-5細胞,長45-495μ,基部直徑32-50μm,表面有明顯的疣狀突起,並有腺毛。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腺毛較多,主脈及側脈上均有眾多非腺毛,3-6細胞,長62-600μm;腺鱗頭部直徑64-72μm。氣孔直軸式。

莖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或長方形,角質層隱現紋理。有腺毛及腺鱗。單細胞非腺毛長20-28μm,莖的棱處有少數多細胞非腺毛,長可達750μm,表面亦有疣狀突起。

【化學成份】

1.葡萄糖(glucose),半服糖(galactose),澤蘭糖(lycopose),水蘇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蟲漆蠟(lacceroicacid),白樺脂酸(betulin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甾醇[3]。

2.毛葉地筍全草含揮發油和鞣質[4]。

【藥理作用】地瓜兒苗全草制劑有強心作用。兩種澤蘭,地瓜兒苗及毛葉澤蘭全草的水浸膏,2g/kg腹腔註射,均可使模擬航天飛行中失重引起血瘀的兔明顯改善微循環障礙,4g/kg灌胃,連續4g天,對兔異常的血液流變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使血液粘度、纖維蛋白原含量及紅細胞聚集指數均低於對照組。

【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100g,置揮發油測定器中進行蒸餾,所得粗揮發油用乙水硫酸鈉脫水,回收乙醚得揮發油。取揮發油0.1ml溶於石油醚1ml中作供試品液。另以α-蒎烯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矽膠G-CMC薄板上,用已烷展開,置紫外光燈(365nm)觀察,供試品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的色斑。

【炮制】揀去雜質,除去殘根,噴水稍潤,切段曬幹。《雷公炮炙論》:澤蘭,須細銼之,用絹袋盛懸於屋南畔角上,令幹用。

【性味】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腫;解毒消癰。主婦女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癥瘕浮腫;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

【註意】無瘀血者慎服。《得配本草》:血虛枯秘者禁用。

【附方】澤蘭湯《雞峰普濟方》;澤蘭湯《備急千金要方》;流鼻血方《揣摩有得集》;清魂散《產育寶慶集》

【各家論述】

1.《綱目》:蘭草走氣道,澤蘭走血分,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雷斅言雌者調氣生血,雄者破血通積,正合二蘭主治。又《荀子》雲,澤、芷以養鼻,謂澤蘭、白芷之氣芳香,通乎肺也。

2.《本草經疏》:澤蘭,苦能泄熱,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溫通營血。佐以益脾土之藥,而用防己為之使,則主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氣。《日華子》《藥性論》總其泄熱和血,行而帶補之能也。

3.《本草通玄》:澤蘭,芳香悅脾,可以快氣,疏利悅肝,可以行血,流行營衛,暢達膚竅,遂為女科上劑。

4.《本經逢原》:澤蘭,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腫,身面四肢浮腫。《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產科主要藥。更以芎、歸、童便佐之,功效勝於益母。

5.《本草求真》:澤蘭,雖書載有和血舒脾、長養肌肉之妙,然究皆屬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竅能通,關節能利,宿食能破,月經能調,癥瘕能消,水腫能散,產後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風癱、癰毒、撲損能治。觀此,則書所雲舒脾和血,不過因其水消血除之意,豈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補氣補血之味同投,則消中有補,不致損真,誠佳品也。

6.《本草正義》:澤蘭,產下濕大澤之旁,本與蘭草相似,故主治亦頗相近。《本經》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皆苦溫勝濕之功效,亦即蘭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瘡癰腫瘡膿者,專入血分而行瘀排膿消腫也。惟《本經》所謂乳婦內衄,頗不可解,蓋即後世新產通瘀之意。《別錄》內塞,當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權謂治產後腹痛,固苦溫行瘀之功,又謂治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贏,婦人瀝血腰痛,則以溫和能利血脈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當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虛證久服之藥矣。

7.《本經》: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

8.《雷公炮炙論》:能破血,通久積。

9.《別錄》:產後、金瘡內塞。

10.《藥性論》:主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贏,又治通身面目大腫,主婦人血瀝腰痛。

11.《日華子本草》: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癥瘕,產前產後百病,通小腸,長肉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12.《醫林纂要》:補肝瀉脾,和氣血,利筋脈。主治婦人血分,調經去瘀。

13.《嶺南采藥錄》:治蛇傷,散毒瘡。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澤蘭相關圖片

澤蘭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皂柳根  下一个:澤漆>>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