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白豆蔻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BáiDòuKòu

【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

【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粗大有節,近木質。莖直立,圓柱狀,高2~3米。葉2列,無葉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達23厘米,寬7.5厘米,罕達10厘米,先端狹漸尖,基部狹,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葉舌長達7毫米,先端2裂,被長硬毛。穗狀花序生於根莖上,花莖連花梗長達8厘米;有卵圓形的鱗片,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苞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被纖毛,灰色,長達3厘米;小苞片管狀,3齒裂,稍被絹毛,長15毫米;花萼管狀,3裂,被長柔毛,裂片刷狀;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長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鈍,長約1厘米,唇瓣倒卵形,長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狀,中間厚,被微柔毛,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鉆狀,長3毫米;花絲寬而有溝,長5毫米,花藥長3毫米,藥隔附屬物3裂,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圓柱狀,長2毫米;子房下位,被絹毛,3室,胚珠多數。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生境分布】栽培於熱帶地區。分布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斯裏蘭卡、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

【性狀】幹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棱,直徑約1.2~1.7厘米。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0~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辛涼。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主產越南、泰國等地。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案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炮制】

揀凈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綱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性味】

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②《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歸經】

入肺、脾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功能主治】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①《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②《本草圖經》:"主胃冷。"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④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⑥《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⑦《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

【註意】

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鹹忌之。"

②《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瘧疾不由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④《本經逢原》:"忌見火。"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將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⑦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⑧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備註】另有一種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幹燥果實,呈長卵形,兩端尖,具3鈍棱,長1~1.5厘米,徑約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黃棕色。種子團3瓣,每瓣5~9粒,每粒種子長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紅棕色。斷面白色。氣芳香,味辣、微苦。產越南、斯裏蘭卡、印度等地。這種豆蔻,市場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質較差。

【摘錄】《*辭典》

白豆蔻《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本草拾遺》: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之。

2.《本草圖經》:白豆蔻,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者佳。

3.《綱目》: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厚,其仁如縮砂仁。

4.廣西產一種桂白蔻,又稱土白蔻,為Alpiniasp.的果實,《證類本草》所圖之廣州白豆蔻,可能即為此類。桂白蔻形

【拼音名】BáiDòuKòu

【英文名】cardamom,cluster,katsumadaiseed,RoundCardamom,FruitJavaAmomum,RoundCardamomFruit,roundcardamonseed,SemenAmomiCardamomi

【別名】多骨、殼蔻、白蔻、圓豆蔻、扣米、豆蔻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亞白蔻”。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momunkravanhPierreexGagnep2.AmonumcompactumSoland.exMaton

采收和儲藏: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幹或烤幹。

【原形態】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粗壯,棕紅色。葉近無柄;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0cm,寬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圓形,長3-10mm;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2-多個,自莖基處抽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cm,麥稈黃色,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著生於苞片的腑內;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圓形;唇瓣橢圓形,長1.5-2cm,寬約1cm,勺狀,白色,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長約6mm,花藥寬橢圓形,長約3mm,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直徑1.5-1.8cm,易開裂。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別點為植侏較小,高1-1.5m。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苞片小,長2-2.5c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

2.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資源分布:1.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

【栽培】

生物學特征性,喜溫暖、涼爽、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幹縮,葉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時地上部分死亡。極端高溫達41℃,有蔭蔽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搓洗凈果肉,將種子攤於室內阻於,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條播,行距12cm。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於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12cm×5cm。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於大田。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後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海南省於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行;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於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1m。每1hm2種植4995-6660叢。

田間管理定植後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開花結果年限,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內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後,要剪除枯、病、殘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雜肥為主。在海南平原地區,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性狀】

性狀鑒別,(1)白豆蔻,果實類球形,長1.1-1.2cm,直徑1.2-1.8cm,具3條鈍棱,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有多數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兩端均有黃色絨毛;果皮薄,受壓易開裂,內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種子集結成團。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規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較窄端有圓形窩點狀種臍,另端有合點,種脊位於腹面,凹陷為一淺縱溝。氣味芳香而濃烈,略似樟腦。

(2)爪哇白豆蔻,果實類球形,全3鈍棱,直徑0.8-1.2cm,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潔白、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油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紅成的澱粉團,並有細小草酸鈣方晶。骨胚乳細胞含糊粉粒。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直徑8-20μm;油細胞多和徑向延長。

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紅灰色。①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長至662μm,直徑18-58μm。②下皮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長72-146μm,直徑16-50μm,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胞腔內含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塊。③油細胞切面觀類方形。④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徑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內矽質塊,直徑5-16μm;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外壁較薄,內壁極厚,胞腔位於上端,含矽質塊。此外,有假種皮細胞、色素細胞、外胚乳細胞、內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簇晶等。

【化學成份】

1.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遍的為1,8-案葉素(1,8-cineole)達66.81%,相對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龍腦乙酸酯(bornyl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還含有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欖香烯(α-elemene),γ-蓽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hydrate),橙花步醇(nerolidol),甜沒藥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縷酮(carvone)等。葉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案葉油素(59.91%),其次為α-松油醇(10.69%),此外還有檸檬烯(limonene),β-蒎烯,樟烯,對-聚傘花素(p-cymene)等。

2.爪哇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案葉油素(68.56%),相對較高的有葛縷酮(14.67%),α-蒎烯(1.63%),芳樟醇(1.41%),對-聚傘花素(1.11%),此外還含有香檜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1,4-案葉油素(1,4-cineole),檸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腦(camphor),龍腦(borneol)等。葉子所含揮發油,其成分主要為1,8-案葉油素(80.03%),另外還有少量的檸檬烯(0.80%),α-蒎烯(0.56%),α-松油醇(0.46%),β-蒎烯(0.33%),樟烯(0.13%)及對-聚傘花素(<1%)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thurin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4.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於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毒性】本品揮發油中所含的α-萜品醇,小鼠口服的LD50為12.08ml/kg。

【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角譜: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揮發油作供試品溶液,另取案油作對照品溶液(必要時可分別加乙醇適量稀釋),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5-10min,立即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5.0%(ml/g);印度尼西亞白蔻仁不得少於4.0%(ml/g)。

【炮制】揀凈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後下;或入丸、散。

【註意】陰虛血燥者禁服。

【附方】三仁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白豆蔻湯《聖濟總錄》;沈香湯《聖濟總錄》;補和湯《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白豆蔻,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藥煎好,乘沸點服尤妙。

3.《玉楸藥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驅膈上郁濁,極療惡心嘔噦.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郁煩應時開爽。古方謂其大熱,甚不然也。

4.《醫林纂要》: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達中州而上浮膻中,瀉肺散寒潤澡。燥,清冷也。……辛潤能瀉清燥之邪,故主治寒瘧,破滯解酒,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溫脾胃,化食,去冷積。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目眥紅筋等癥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6.《本草求原》:按白豆蔻能和寒熱之氣,故升陽劑中,降收劑中,與寒熱互用之劑,皆可用之。佐入血藥又能通潤二腸,使氣行血自潤,不論血寒血熱,俱可於寒熱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故海藏謂其理脾胃元氣,補肺氣,收脫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白豆蔻相關圖片

白豆蔻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白蝶花  下一个:白獨活>>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