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馬蘭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ǎLán

【別名】魚鰍串、泥鰍串、雞兒腸、田邊菊、路邊菊、蓑衣草、脾草

【來源】本品為菊科馬蘭屬植物馬蘭Kalimerisindica(L.)Sch.-Bip.[AsterindicusL.,BoltoniaindicaBenth.,Asteromaeaindica(L.)Blume]。以全草或根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註:裂葉馬蘭Kalimerismongolica(Franch.)Kitam.[AstermongolicusFranch.]功效與馬蘭同。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伏平臥,白色有節。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秋末開花,頭狀花序。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弱而易脫落。

【性味】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用於感冒發燒,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經不調;外用治瘡癤腫痛,乳腺炎,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備註】(1)對於血熱妄行的出血癥,可配合仙鶴草、鐵莧菜、菊葉三七、側柏葉等止血藥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配合板藍根、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藥物同用。用治濕熱黃疸,可配合茵陳、山梔、大黃、平地木等藥同用;治療濕熱下註膀胱,小便淋瀝刺痛,可配合鳳尾草、萹蓄、瞿麥、海金沙、車前草等藥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毒蛇咬傷,可將新鮮全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馬蘭《*辭典》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MǎLán

【別名】紫菊(《本草拾遺》),階前菊(《履巉巖本草》),雞兒腸、馬蘭頭(《救荒本草》),竹節草(《摘元方》),馬蘭菊(《醫林纂要,),蟛蜞菊(頌問本草》),魚鰍串(《草木便方》),紅梗菜(《本草正義》),田邊菊(《廣州植物誌》),田菊(《福建民間草藥》),毛蜞菜(《閩南民間草藥》),紅馬蘭、馬蘭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路邊菊、螃蜞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蓑衣蓮、燈盞細辛(《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馬蘭的全草及根。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匍莖。基部葉花後雕落;莖中部葉互生,倒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10厘米,寬15~25毫米,先端尖、漸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成短柄,中部以上的邊緣具不規則的粗大鋸齒,兩面近乎光滑或少有短毛;莖上部的葉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全緣。頭狀花序直徑約2.5厘米;總苞半球形,直徑6~8毫米,苞片2~3列,長圓狀線形或倒披針狀線形,先端尖或鈍,邊緣具纖毛,略帶紫色;花托突出如圓錐狀,具細凹點;周緣舌狀花1列,雌性,淡藍紫色,舌片長8~10毫米,寬1.5~2毫米;中央管狀花,兩性,黃色,長約3.5毫米,先端裂片5枚,管上有細柔毛。瘦果扁平,倒卵狀橢圓形,長1.5~2毫米,右毛;冠毛較少,長約1/4毫米。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味】

辛,涼。

①《嘉佑本草》:"辛,平,無毒。"

②《玉楸藥解》:"味苦辛,氣平。"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辛,涼。"

【歸經】

①《綱目》:"入陽明血分。"

②《玉揪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

涼血,清熱,利濕,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創傷出血,瘧疾,黃疸,水腫,淋濁,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蛇咬傷。

①《日華子本草》:"根、葉,破宿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瘡,斷血痢,解酒疸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咬。"

②《綱目》:"根、葉,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③《本經逢原》:"治婦人淋濁,痔漏。"

④《醫林纂要》:"補腎命,除寒濕,暖子宮,殺蟲。治小兒疳積。"

⑤《質問本草》:"搗汁塗黃水瘡及無名腫毒。""用葉同冬蜜搗勻,敷陽癥無名腫毒,未潰者能散。"

⑥《福建民間草藥》:"活瘀止血,消癰,解毒。"

⑦《四川中藥誌》:"消食積飽脹及胸結氣脹,除濕熱,利小便,退熱,止咳嗽,解毒,治蛇傷。"

⑧《雲南中草藥》:"根:祛風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痹痛,小兒疝氣。"

⑨《廣西藥植名錄》:"清熱解表。治外感風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研末摻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吐血:鮮白茅根四兩(白嫩去心),馬蘭頭四兩(連根),湘蓮子四兩,紅棗四兩。先將茅根、馬蘭頭洗凈,同入鍋內濃煎二、三次濾去渣,再加入湘蓮、紅棗入罐內,用文火燉之。晚間臨睡時取食一兩。(《集成良方三百種》)

②治衄血不止:蟛蜞菊鮮葉一握。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凈,搗爛取自然汁,調等量冬蜜加溫內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肺結核:蓑衣蓮根四錢。燉豬心肺服。(《雲南中草薊》)

④治小兒熱痢:魚鰍串二錢,仙鶴草三錢,馬鞭草三錢,木通二錢,紫蘇二錢,鐵燈草二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打傷出血:竹節草、早蓮草、松香、皂子葉(即櫃子葉,冬用皮)。為末,搽入刀口。(《摘元方》)

⑥治諸瘧寒熱:赤腳馬蘭搗汁,入水少許,發日早服,或入沙糖亦可。(《聖濟總錄》)

⑦治傳染性肝炎:雞兒腸鮮全草一兩,酢漿草、地耳草、兗州卷柏各鮮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水腫尿澀:馬蘭菜一虎口,黑豆、小麥各一撮。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前溫服,以利小水。(《簡便單方》)

⑨治絞腸痧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壽域神方》)

⑩治胃潰瘍、結膜炎:馬蘭鮮根二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⑾治喉痹口緊:馬蘭根或葉搗汁,入米醋少許,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開。(《孫一松試效方))

⑿治咽喉腫痛:馬蘭全草一、二兩。水煎頻服。(《江西民間草藥》)

⒀治乳癰:毛蜞菜葉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⒁治外耳道炎:馬蘭鮮葉搗汁滴耳。(《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⒂治急性睪丸炎:馬蘭鮮根二至三兩,荔枝核十枚。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⒃治疔瘡炎腫:蟛蜞菊鮮葉一握.洗凈和冬蜜搗勻塗貼,日換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⒄治纏蛇丹毒:馬蘭、甘草。擂醋搽之。(《濟急仙方》)

⒅治腮腺癌:馬蘭頭根(白),野胡蔥頭各適量搗爛外敷。(《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

⒆諸瘧寒熱。用馬羊蘭搗汁,再加一點水,發病日早晨服。藥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⒇絞腸痧。用馬蘭根葉在口中細嚼,將汁咽下。

(21)打傷出血。用馬蘭、旱蓮草、松香、皂樹葉(冬日無葉,可用樹皮)共研細,搽入傷口。

(22)喉痹口緊。用馬蘭根(或葉)搗汁,加幾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郵,口自開。

(23)水腫尿澀。用馬半、黑豆、小麥,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藥一杯,飯前溫服。

(24)丹毒。用馬蘭、甘草,磨醋搽患處。

(25)痔漏。春夏取生馬蘭,秋冬取幹馬蘭,白水煮食,連汁喝下。又方:馬蘭,酒煮,焙、研後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米湯送下。另用馬蘭煎水,加一點鹽。每天熏洗患處。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馬蘭鮮草4兩或幹品2兩,洗凈後加水200毫升,煎煮過濾,濃縮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劑.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為一療程。治療328例,痊愈5例,顯效67例,好轉167例,無效89例,總有效率為72.9%。馬蘭的鎮咳作用較好,對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服藥後僅極少數在1~2天內出現上腹不適、胸悶、嘔吐等副作用。

【摘錄】《*辭典》

馬蘭《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似單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丫,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2.《中國醫學大辭》:馬蘭根露,馬蘭根蒸取之露也。辛涼無毒。散結清熱,破宿血,治痔瘡。

【拼音名】MǎLán

【英文名】IndianKalimerisHerb,HerbofIndianKalimeris

【別名】紫菊、階前菊、雞兒腸、馬蘭頭、竹節草、馬蘭菊、蟛蜞菊、魚鰍串、紅梗菜、日邊菊、田菊、毛蜞菜、紅馬蘭、馬蘭青、路邊菊、螃蜞頭草、蓑衣蓮、燈盞細辛、紅管藥、雞油兒、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泥鰍串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馬蘭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imerisindica(L.)Sch.-Bep.[Asterindicus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馬蘭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莖有匍枝。莖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葉互生;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6cm,稀達10cm,寬0.8-2cm,稀達5cm,先端鈍或尖,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關裂片,兩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無毛,薄質;上面葉小,無柄,全緣。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mm,長4-5mm;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約2mm,內層倒披針長圓形,長達4mm,先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具緣毛;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mm;舌片淺紫色,長達10mm,寬1.5-2mm;管狀花長3.5mm,管部長約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極扁,長1.5-2mm,寬約1mm,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長0.1-0.8mm,易脫落,不等長。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呈細長圓柱形,著生多數淺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柱形,直徑2-3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髓。葉互生,葉片皺縮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表,被短毛,有的於枝頂可見關狀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結果。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扁平,有毛。氣微,味淡微澀。

【藥理作用】馬蘭乙醇提取液,註射於動特有鎮咳作用;並有抗驚劂及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眼作用。對小鼠有弱的鎮痛作用[1]。

【性味】味辛;性涼

【歸經】歸肺;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註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馬蘭治血與澤蘭同功。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幹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飲服之,仍用煎水,入鹽少許,日日熏洗之。

2.《本草正義》: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溫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若謂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則言之過甚矣。

3.《日華子本草》:根、葉,破宿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瘡,斷血痢,解酒疸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咬。

4.《綱目》:根、葉,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5.《本經逢原》:治婦人淋濁,痔漏。

6.《醫林纂要》:補腎命,除寒濕,暖子宮,殺蟲。治小兒疳積。

7.《質問本草》:搗汁塗黃水瘡及無名腫毒。用葉同冬蜜搗勻,敷陽癥無名腫毒,未潰者能散。

8.《福建民間草藥》:活瘀止血,消癰,解毒。

9.《四川中藥誌》:消食積飽脹及胸結氣脹,除濕熱,利小便,退熱,止咳嗽,解毒,治蛇傷。

10.《雲南中草藥》:根:祛風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痹痛,小兒疝氣。

11.《廣西藥植名錄》:清熱解表。治外感風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馬蘭相關圖片

馬蘭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馬來蒲桃  下一个:馬肋巴>>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