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PīShí
【別名】砒黃(《日華子本草》),信砒(孫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來源】
為氧化物類礦物砷華的礦石。目前多為毒砂、雄黃等含砷礦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數為選取天然的砷華礦石,多數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茲舉老法和新法各一種如下:
①老法
將毒砂砸成小塊,除去雜石,與煤、木炭或木材燒煉,然後升華,即為信石。此法設備簡單,但有害健康。
②新法
選取純凈的雄黃,砸成10厘米上下的塊,點燃之,使雄黃燃燒,生成氣態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後通過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為信石。二氧化硫另從煙道排出。
【原形態】
①砷華
等軸晶系。晶體為八面體,通常為無定形的粒狀、塊狀及粉末狀。顏色為白色,常帶淡黃或淡紅色。條痕白色或淡黃色。光澤玻璃狀或絹絲狀,斷口參差狀。硬度1.5。比重3.7~3.72。系由它種砷礦分解而成。與它種含砷礦共生。純粹者較少。
②毒砂,詳"礜石"條。
③雄黃,詳"雄黃"條。
【性狀】
有紅信石、白信石兩種,藥用以紅信石為主。
①紅信石
又名:紅礬、紅砒。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白色,有黃色和紅色彩暈,略透明或不透明,光澤玻璃狀、絹絲狀或無光澤。質脆,易砸碎。氣無。本品極毒,不可口嘗。以塊狀、色紅潤、有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
②白信石
又名:白砒。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無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澤玻璃狀、絹絲狀或無光澤。質脆,易砸碎,氣無。本品極毒,不可口嘗。以塊狀、色白、有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以上藥材,產江西、湖南、廣東、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砒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或名亞砷酐,白色,八面體狀結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熱可以升華,故精制比較容易;升華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為As2O2。紅砒是除含As2O2外尚含紅色礦物質的一種砒石。
【藥理作用】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劑的基本藥理和毒理。砷有原漿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細血管,抑制含巰基酶的活性,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給兔耳每日塗敷,可致幹性壞死,以至脫落;實驗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則無此作用。枯痔散中含砷量為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應用不當,可致急性砷中毒。作為殺滅蟲害的農藥,誤服中毒者亦有報道。急性中毒癥狀有嘔吐、淘米水樣腹瀉、蛋白尿、血尿、眩暈、頭痛、紫紺、暈厥、昏睡、驚厥、麻痹,以至死亡。暴發型可無上述明顯癥狀,迅即發生虛脫、驚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認為砷與含巰基酶結合,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嚴重幹擾組織代謝,出現中毒,所以臨床急救時皆用二巰基丙醇解毒。
【炮制】
去凈雜質,砸碎,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煆紅,取出放涼,研為細粉。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煆,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幹,卻入瓶盛,於火中煆,別研三萬下用之。"
②《日華子本草》:"砒石,醋煮殺毒乃用。"
【性味】
辛酸,熱,有毒。
①《日華子本草》:"暖,有毒。"
②《開寶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綱目》:"辛酸,大熱,有大毒。"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劫痰截瘧,殺蟲,蝕惡肉。治寒痰哮喘,瘧疾,休息痢,痔瘡,瘰癧,走馬牙疳,癬瘡,潰瘍腐肉不脫。
①《日華子本草》:"治瘧疾,腎氣。"
②《本草別說》:"以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
③《綱目》:"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調敷或入膏藥中貼之。
【註意】
有大毒,用時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日華子本草》:"畏綠豆、冷水、醋。"
【附方】
①治多年肺氣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錢半(研飛如粉),豆豉一兩半(好者,水略潤少時,以紙裹幹,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量大小與之,並用臘茶清極冷吞下,臨臥,以知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②治瘧疾:人言一兩(為末),飛面四兩(與人言水和軟餅,鍋內焙幹,為末用),白扁豆(末)二兩,細茶(末)二兩。上同和勻。每服小半錢,巳前半日用溫茶調下,再用茶蕩凈。忌食酒面魚等物。(《丹溪心法附余》不二散)
③治寒熱店瘧:人言一錢,綠豆(末)一兩。為末,無根井水丸綠豆大,黃丹為衣,陰幹。發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本事方》)
④治休息痢經一、二年不差,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砒(成塊好者,乳細)、黃蠟各半兩。上將黃蠟熔開,下砒,以柳條七個,逐個攪,頭焦即換,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並食前。小兒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湯使同上。(《局方》縛虎圓)
⑤治諸蟲痛:砒黃(細研)一兩。用水浸飲餅心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用煮肉湯下,空心食前。(《聖濟總錄》砒黃丸)
⑥治五痔:好白礬四兩.生砒二錢五,朱砂一錢(生研,令十分細)。上各研為細末,先將砒安在建盞中,次用白礬末蓋之,用火煆令煙絕,其砒盡隨煙去,止是借砒氣於白礬中,將枯礬取出,研令十分細。先看痔頭大小,將所煆白礬末入生朱末少許,二味作一處,以水調令稀稠得所,用篦子塗在痔上,周遭令遍,日三上;須仔細看痔頭顏色,轉焦黑,乃是取落之漸,至夜自有黃膏水流出,以布帛襯之,至中夜更上藥一遍,至來日依舊上藥三次,縱有些小疼痛不妨。換藥時,用新水或溫湯,在痔側以羊毛筆輕手刷洗痔上,去了舊藥,卻上新藥。次用荊芥湯洗之,三、二日之後,黃膏水流出將盡,仍看痔頭焦黑為度,以篦子敲打痔頭,見得漸漸堅硬黑色,卻於枯藥中增添生朱減退白礬,自然藥力慢緩矣。(《魏氏家藏方》枯藥)
⑦治瘰癧:信州砒黃細研,滴濃墨汁丸如梧桐子大,於銚子內炒令幹後,用竹筒子盛。要用於所患處灸破或針,將藥半丸敲碎貼之,以自然蝕落為度。覺藥盡時更貼少許。(《靈苑方》)
⑧治鼠癧:信石(入綠豆同研)、斑蝥(去足、羽,為末)。上面糊為丸,黃丹為衣。用時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瘡先以艾灸,次用此末。(《朱氏集驗醫方》)
⑨治走馬牙疳:㈠用北棗去核,入信(石於)棗內,燒灰擦於腫處。(《普濟方》)㈡信砒、銅綠各一分。研為細末,攤紙上。塗疳蝕處。(《普濟方》青金散)
⑩治皮膚癌:白砒二錢,小麥粉一兩。將小麥粉制成不粘手程度的漿糊狀,加白砒,撚成線狀細藥條。用時將病變部位常規消毒,局麻後,用1號註射器針頭在腫塊周圍0.5公分處刺入腫瘤根部,然後將藥條由孔處插入,用無菌敷料蓋上,待腫塊脫落後,每日換藥膏(用滑石粉一斤,煆甘石粉三兩,朱砂一兩,冰片一兩,澱粉二兩。共研細末,香油調成糊狀)至愈。(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黑藥條)
⑾治遍身生雲頭癬,作圈如畫,或大如錢,或小如筆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極細,以米湯五、六匙稀調。以新毫筆以癬圈塗之。(《本草匯言》)
【各家論述】
①《綱目》:"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雖鉤吻、射罔之力,不過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礐石之一種也。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此物不入湯飲,惟入丹丸。凡痰瘧及呴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杯勺之物,靜臥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發,即作吐也。其燥烈純熱之性,與燒酒焰消同氣。寒疾濕痰,被其劫而怫越頓開故也。凡頭瘡及諸瘡見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經,必致殺人。"
②《本草匯言》:"砒石,祛時瘧,除呴喘,化瘀肉之藥也。凡時行瘧疾,因暑熱外受,生冷內傷,寒熱不均,相因病瘧,內蓄痰涎,伏於營分,故發則寒熱往來,頭眩胸悶,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頃消,故瘧疾可止。如呴喘之病,因肺有伏積冷涎,或觸冒寒暑風濕之邪即發,或遇怒色勞傷即發,或值饑飽失度即發,少用一、二厘,溫湯調服,伏涎頓開,故呴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證,凡癰疽發背,諸潰瘍證,膿血內閉不出,瘀肉堅硬不腐,以致膿潰日深,生肉日敗,以砒石末數厘,和入黃蠟條內,納入癰毒瘡中,則瘀腐白化,膿血自行,但見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輕行妄試,如瘧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溫散),或久瘧陰虛陽乏(宜大補氣血),砒石不可用也;如呴喘肺熱裏虛,或兼陰虛勞損(宜滋養正氣),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於陽氣不充,胃虛不食,癰瘍見七惡而神氣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結核病
將紅礬制成5%溶液,用離子透入法直接透入到病竈上;或將紅礬經三次升華精制後,制成2%等滲溶液行靜脈註射;或將紅礬加水煮沸,利用其蒸氣熏蒸一定部位。治療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關節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瘺管,均獲得一定效果。治療中有一定的毒性反應出現。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白砒3分,白礬、淡豆豉各3錢共研細末,制成散劑、丸劑或膠囊。成人每天0.5克,於睡前用冷開水送服,100天為一療程。忌油膩食物。治療69例,臨床治愈7例,顯效20例,好轉35例,其余無效。本品有毒,服後往往有腹部不適及臉面浮腫,唇舌發麻,渾身酸疼等反應。副作用嚴重者停藥後即可自行消失。
③治療花斑癬(汗斑)
取白砒1份,硫黃10份,密陀僧10份,共研成粉末過篩,加等量姜汁和醋調成糊狀。用時以鮮茄蒂蘸白砒糊劑塗擦患處,擦後立即在日光下曬1小時左右(如日光不強可適當增加10~20分鐘),在日浴過程中仍可反復在患處塗擦糊劑2~3次。上、下午各治療一次.治療中不可擦破皮膚;如果皮膚原有破損,須待破損愈後再用。藥物不可入口及接觸粘膜。治愈後衣、被、毛巾等均應徹底清洗後煮沸。觀察14例,治療2~3天患處即見淡黑色痂皮(結痂後停藥),4~8天後即脫屑而愈。治程中未發觀任何副作用。
【摘錄】《*辭典》
砒石《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1.《綱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醫家皆言生砒輕見火則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煆,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為愈乎。
2.《內科新說》: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熱劇,驟生大炎,甚至潰爛而死,至痛至苦。信石雖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藥,則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錢二分,加鹽二錢,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兩
【拼音名】PīShí
【英文名】ArsenicSublimateorArsenolite
【別名】砒黃、信砒、人言、信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氧化物類礦物砷華的礦石。目前多為毒砂、雄黃等含砷礦石的加工制成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
采收和儲藏:少數為選取天然的砷華礦石,多數為加工制成。
加工方法很多,茲舉老法和新法各一種如下:1.老法:將毒砂砸成小塊,除去雜石,與煤、木炭或木材燒煉,然後升華,即為信石,此法設備簡單,但有害健康。
2.新法:選取純凈的雄黃,砸成10cm上下的塊,點燃之,使雄黃燃燒,生成氣態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後通過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為信石。二氧化硫另從煙道排出。
【原形態】
1.晶形為八面體,偶爾也有菱形十二面體。歪晶為粒狀、板柱狀;微晶呈星狀、毛發狀;集合體呈鐘乳狀、皮殼狀和土狀。無色至灰白色,多數帶灰藍、黃或紅色色調。條痕白色或帶有黃色。有玻璃至金剛樣光澤,無晶面可見時則為油脂、絲絹樣光澤。解理多組完全,交呈棱角。極脆。硬度為1.5。相對密度為3.7-3.9。能緩慢溶解於水。有劇毒。
2.毒砂晶體結構屬單斜或三斜晶系。晶形多呈柱狀,有時為短柱、板柱、雙錐狀或致密粒塊、致密塊狀等集合體。新鮮面呈錫白色至鋼灰色。條痕黑色。金屬光澤,不透明,晶體解理中等或不完全,塊狀集合體見不到解理,斷口不平坦。硬度5.5-6。相對密度5.9-6.3。性脆,致密塊體用鐵錘猛擊時有火星,可發出蒜臭氣。
3.雄黃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晶體細小,呈柱狀、短柱狀或針狀,但較少見。通常多呈粒狀,致密塊狀,有時呈土狀、粉末狀、皮殼狀集合體。橘紅色,表面或有暗黑及灰色的錆色。條痕淺橘紅色。晶體呈金剛光澤,斷口樹脂光澤。硬度1.5-2,相對密度3.56,陽光久照會發生破壞而轉變為淡橘紅色粉末。錘擊之有刺鼻蒜臭。
4.雌黃單斜晶系。晶體常呈柱狀,往往帶有彎曲的晶面,集合體則呈桿狀、塊狀、雞冠狀。檸檬黃色,有時微帶淺褐色。條痕與礦物本色相同,惟色彩更為鮮明。光澤視方向不同而變化,由金剛光澤至脂肪光澤,新鮮斷面呈強烈的珍珠光澤。半透明。解理完全。硬度1.5-2。比重3.4-3.5。具柔性,薄片能彎曲,但無彈性。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毒砂在地表易風化成臭蔥石等土狀風化物,表面為褐黃、黃白、灰白、綠、紅褐、黃褐、黑褐等色,被膜覆蓋處,光澤暗淡,硬度低於小刀甚至低於指甲。呵氣於臭蔥石等土狀風化物上,可聞到帶砷的臭味。火燒之有升華物,伴發蒜臭氣並熔成磁性小球。
2.雄黃主要為低溫熱液、火山熱液礦床中的典型礦物,與雌黃緊密共生。還見於溫泉沈積和硫質噴氣孔的沈積物裏。偶爾發現於煤層和褐鐵礦層中,為有機質分解所產生的硫化氫與含砷溶液作用的產物。
3.雌黃產於低溫熱液礦床中,溫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形成條件完全與雄黃相似,並且與雄黃輝錦礦等密切共生。
資源分布:1.砷華主產於江西、湖南、廣東、貴州等地。
2.毒砂產出於硫化物礦脈中,或粒狀分散於礦脈及圍蝕變帶中,此時多與白色絹雲母、銅黃色“金星狀”黃鐵礦共存。除古產地陜西、湖北、河南、四川、甘肅、遼寧、山西等地仍有產出外,山東、江西、廣東、廣西、湖南、吉林、青海、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亦有產出。
3.雄黃主產於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4.雌黃主產於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砒石有紅、白之分,藥用以紅砒為主。
(1)紅砒呈不規則塊狀,淡紅色、淡黃色或紅、黃相間。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樣光澤或絹絲樣光澤或無光澤。質脆,易碩碎,斷面凹凸不平或呈層狀。氣無,燒之,有蒜樣臭氣。極毒,不能口嘗。以塊狀、色紅潤、具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
(2)白砒無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質較純,毒性比紅砒劇。以塊狀、色白、具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
顯微鑒別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有時呈現異常雙折射,折射率N=1.75,高正突起;具交錯解紋理。正交偏光鏡下:顯勻質性。全消光。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即亞砷酐(arsenousoxide,arsenousacidanhydride,As2O3)。三氧化二砷加高熱可以升華,故精制比較容易;升華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為As2O3。呈紅黃色的砒石,含硫、鐵等其他雜質。
【藥理作用】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劑的基本藥理和毒理。砷有原漿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細血管,抑制含疏基酶的活性,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給兔耳每日塗敷,可致幹性壞死,以至脫落;實驗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則無此作用。枯痔散中含砷量為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應用不當,可致急性砷中毒。作為殺滅蟲害的農藥,誤服中毒者亦有報道。
【毒性】急性中毒癥狀有嘔吐、淘米水樣腹瀉、蛋白尿、血尿、眩暈、頭痛、紫紺、暈厥、昏睡、驚厥、麻痹,以至死亡。暴發型可無上述明顯癥狀,迅即發生虛脫、驚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認為砷與含巰基酶結合,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嚴重幹擾組織代謝,出現中毒,所以臨床急救時皆用二巰基丙醇(BAL)解毒。
【鑒別】(1)取本品少量,置閉口管中加熱,生成白色升華物。(檢查砷鹽)(2)取本品少量,置木炭火燒之,發生白色氣體,並有蒜臭氣,於木炭上顯一層白色被膜。(檢查砷鹽)(3)取本品少量,加水煮沸,使溶解,溶液呈弱酸性,通硫化氫則生成黃色沈澱。(檢查砷鹽)(4)差熱分析曲線吸熱335℃(小),825℃(微);放熱740℃(小),230℃開始到740℃前,失重—屬砷華。
【炮制】
去凈雜質,砸碎,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煆紅,取出放涼,研為細粉。
1.《雷公炮炙論》: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後,入紫背天葵、石尤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煆,從己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幹,卻入瓶盛,於火中煆,別研三萬下用之。
2.《日華子本草》:砒石,醋煮殺毒乃用。
【性味】辛;酸;熱;有毒
【歸經】肺;大腸;胃;脾經
【功能主治】蝕瘡去腐;殺蟲;祛痰定喘;截瘧。主寒痰哮喘;瘧疾;痔瘡;瘰癧;走馬牙疳;頑癬;潰瘍腐肉不脫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調敷或入膏藥中貼之。
【註意】有大毒,用時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日華子本草》:畏綠豆、冷水、醋。
【各家論述】
1.《綱目》: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雖鉤吻、射罔之力,不過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與石之一種也。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此物不入湯飲,惟入丹丸。凡痰瘧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杯勺之物,靜臥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發,即作吐也。其燥烈純熱之性,與燒酒焰消同氣。寒疾濕痰,被其劫而怫越頓開故也。凡頭瘡及諸瘡見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經,必致殺人。
2.《本草匯言》:砒石,祛時瘧,除齁喘,化瘀肉之藥也。幾時行瘧疾,因暑熱外受,生冷內傷,寒熱不均,相因病瘧,內蓄痰涎,伏於營分,故發則寒熱往來,頭眩胸悶,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頃消,故瘧疾可止。如齁喘之病,因肺有伏積冷涎,或觸胃寒暑風濕之邪即發,或遇怒色勞傷即發,或值饑飽失度即發,少用一、二厘,溫湯調服,伏涎頓開,故齁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證,凡癰疽發背,諸潰瘍證,膿血內閉不出,瘀肉堅硬不腐,以致膿潰日深,生肉日敗,以砒石末數厘,和入黃蠟條內,納入癰毒瘡中,則瘀腐自化,膿血自行,但見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輕行妄試,如瘧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溫散),或久瘧陰虛陽乏(宜大補氣血),砒石不可用也;如齁喘肺熱裏虛,或兼陰虛勞損(宜滋養正氣),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於陽氣不充,胃虛不食,癰瘍見七惡而神氣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3.《日華子本草》:治瘧疾,腎氣。
4.《本草別說》:以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
5.《綱目》: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癧。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