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蠶繭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CánJiǎn

【別名】家蠶繭

【來源】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家蠶BombyxmoriL.,以除去繭蛹的繭入藥。

【生境分布】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

主治瘡腫無頭,血淋疼痛,大便下血,婦人血崩。用量1~3錢。

血友病,牙齦出血,紫斑,鼻衄。蠶繭燒存性,研細,每服1錢,每日2次。

亦作外傷出血的止血劑。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蠶繭《*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CánJiǎn

【別名】蠶衣(《說文》),繭黃(《聖惠方》),蠶繭殼(《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繭殼。

【生境分布】全國養蠶地區均產。

【性狀】呈長橢圓形,或中部稍縊縮,長約3~4厘米,直徑1.7~2.1厘米。表面白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著的蠶絲,呈絨毛狀。其內壁的絲紋很有規律。質輕而韌,不易撕破。未經羽化的蠶繭,內有黃棕色的蠶蛹1枚以及成蛹前脫下的淡棕色、皺縮的蠶皮。

【化學成份】

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

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在生絲中,絲纖蛋白約占70%,絲膠蛋白約占22%。絲纖蛋白是一種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約占總氮的80%。10萬克絲纖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質後數字,是克分子數):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纈氨酸29,亮氨酸7,異亮氨酸9,絲氨酸157,蘇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賴氨酸4,組氨酸2,精氨酸6,天門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計1297個克分子。絲膠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大體上與絲纖蛋白相似,微異處在於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較少;絲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較多。繭又含遊離氨基酸50毫克%(以甘氨酸計)。

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固體脂肪酸、石蠟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

黃繭所含色素有各種胡蘿蔔素衍生物,而它們也是黃橙、粉紅、棕灰等色的繭的色素。綠繭的色素,有些與黃酮有關,有些與葉綠素有關,特別是野蠶繭。繭色素種類頗多,有人從綠蠶繭分出7種有黃綠色螢光的色素及2種黃棕色螢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種黃色螢光色素,它們都是黃酮類的葡萄糖甙。

各種蠶繭,每克含鐵10.08~49.16微克及相當多的氟。每公斤白繭含錳7.06毫克,黃繭含8.48毫克。每克白繭含鋅3.19微克,黃繭含3.67微克。

【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堿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家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膽堿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

【炮制】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或置罐內,煆存性用。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

《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附方】

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並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聖惠方》繭黃散)

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朱氏集驗醫方》)

③治小兒因痘瘡余毒,肢體節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絕: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幹,取出為末。幹貼疳瘡口內。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蠶繭《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家本草並不言及,誠缺文也。近世用治癰疽代針,用一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故能止渴也。

【拼音名】CánJiǎn

【英文名】SilkCocoon

【別名】蠶衣、繭黃、綿蠶、蠶繭殼

【來源】

藥材基源: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的繭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mbyxmoriL.

采收和儲藏:夏月收集孵化出蠶蛾的繭殼,曬幹。

【原形態】家蠶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體翅黃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緣頂角後方向內凹切,各橫線色稍暗,不甚明顯,端線與翅脈灰褐色,後翅較前翅色淡,邊緣有鱗毛稍長。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蛾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體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節稍見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我國大部地區,均有飼養。

資源分布:分布很廣。

【性狀】性狀鑒別,蠶繭長橢圓形或中間稍縊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著的蠶絲,整形絨毛狀。其內壁的絲很有規律。體輕而韌,不易撕裂。微有腥氣,味淡。

【化學成份】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Fibroin),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Sericin)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在生絲中,絲纖蛋白約占70%,絲膠蛋白約占22%。絲纖蛋白是一種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約占總氮的80%。105g絲纖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質後數字,是克分子數):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纈氨酸29,亮氨酸7,異亮氨酸9,絲氨酸157,蘇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賴氨酸4,組氨酸2,精氨酸6,天門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計1297個克分子。絲膠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大體上與絲纖蛋白相似,微異處在於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較少;絲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較多。繭又含遊離氫基酸50mg%(以甘氨酸計)。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C28-C32)、固體脂肪酸(C26-C32)、石蠟(C25-C31)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又含谷甾酵(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Lupeol)。黃繭所含色素有各種胡蘿蔔素衍生物,而它們也是黃橙、粉紅、棕灰等色的繭的色素。綠繭的色素,有些與黃酮有關,有些與葉綠素有關,特別是野蠶繭。繭色素種類頗多,有人從綠蠶繭分出7種有黃綠色螢光的色素及2種黃棕色螢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種黃色螢光色素,它們都是黃酮類的葡萄糖甙。各種蠶繭,每克含鐵10.08-49.16μg及相當多的氟。每公斤白繭含錳7.06mg,黃繭含8.48mg。每克白繭含鋅3.19μg,黃繭含3.67μg。

【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堿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家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膽堿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

【炮制】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或置罐內,煆存性用。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止血;止渴;解毒療瘡。主腸風便血;淋痛尿血;婦女血崩;消渴引飲;反胃葉食;癰疽膿成不潰;疳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有:適量,燒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附方】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並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聖惠方》繭黃散)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朱氏集驗醫方》)③治小兒因痘瘡余毒,肢體節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絕: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幹,取出為末。幹貼疳瘡口內。如腫臖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蠶繭相關圖片

蠶繭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蠶豆葉  下一个:蠶繭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