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石膏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ShíGāo

【英文名】GYPSUMFIBROSUM

【別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細理石

【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采挖後,除去泥沙及雜石。

【性狀】本品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半透明。體重,質軟,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無臭,味淡。

【鑒別】

(1)取本品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

(2)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顯鈣鹽(附錄Ⅳ)與硫酸鹽(附錄Ⅳ)的鑒別反應。

【炮制】生石膏:洗凈,幹燥,打碎,除去雜石,粉碎成粗粉。煆石膏:取凈石膏,在無煙爐火中或坩鍋內煆至酥松,取出晾涼,打碎即可。

【性味】甘、辛,大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15~60g,先煎。

【貯藏】置幹燥處。

【備註】

(1)用於溫熱病、肺胃大熱、高熱不退、口渴、煩燥、脈洪大等癥。石膏藥性大寒,善清氣分實熱,故適用於肺胃實熱的癥候,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增強清裏熱的作用。

(2)用於溫病高熱,身發斑疹。溫病發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熱熾盛所致,此是氣血兩燔的現象。在臨床上遇到此種癥候,常用清熱瀉火較強的石膏,配合涼血解毒的藥物如玄參、丹皮、赤芍、鮮生地、板藍根等同用。

(3)用於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痛等癥。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於肺熱咳嗽、氣喘。邪熱襲肺,身發高熱、咳嗽、氣急鼻煽、口渴欲飲等癥,可用石膏清泄肺熱,佐以麻黃、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湯)。

(5)用於濕疹水火燙傷,瘡瘍潰後不斂及創傷久不收口。

(6)石膏煆後研末外用,治療以上諸外科病,有清熱、收斂、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黃柏、青黛等同用。

(7)石膏為清解氣分實熱的要藥,凡熱在氣分而見壯熱汗出、煩渴、脈來洪大者,都可用寒涼的石膏以清熱瀉火。如與清熱涼血藥同用,尚能用治熱盛發斑、神昏譫語等氣營兩燔的癥候。石膏善清肺胃熱,如見邪熱郁沸或胃火熾盛等癥,均可使用本品。在臨床應用時如配以知母,則清熱瀉火,可治陽明裏熱;如配麻黃,則清宣肺熱,至肺熱喘咳;治胃火齒痛,配熟地,則清胃滋陰,治虛火牙痛;配人參,則清熱益氣,治熱盛津氣兩傷。總的來說,大都是取它清肺涼胃的功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石膏《*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ShíGāo

【別名】細石、細理石(《別錄》),軟石膏(《本草衍義補遺》),寒水石(《綱目》),白虎(《藥品化義》)。

【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一般於冬季采挖,挖出後,去凈泥土及雜石。

【原形態】單斜晶系。晶體常作板狀,集合體常呈致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顏色通常為白色,結晶體無色透明,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片狀解理顯著。斷口貝狀至多片狀。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撓性。常產於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沈積巖中。

【生境分布】產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新疆等地。

【性狀】為長塊狀或不規則形纖維狀的結晶集合體,大小不-。全體白色至灰白色。大塊者上下二面平坦,無光澤及紋理。體重質松,易分成小塊,縱斷面具纖維狀紋理,並有絹絲樣光澤。無臭,味淡。以塊大色白、質松、纖維狀、無雜石者為佳。燒之,染火焰為淡紅黃色,能熔成白色磁狀的堿性小球。燒至120℃時失去部分結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狀或塊狀的煆石膏。

【化學成份】

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其中CaO為32.5%、SO2為46.6%、H2O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機物、硫化物等雜質混入。據北京醫學院分析,除硫酸鈣外,尚夾雜微量的Fe++及Mg++。

煆石膏為無水硫酸鈣(CaSO4)。

【炮制】

生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煆石膏:取凈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煆至酥松狀,取出,放涼,碾碎。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②《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煆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③《藥品化義》:"石膏,略煆帶生用,多煆則體膩性斂。"

【性味】

辛甘,寒。

①《本經》:"味辛,微寒。"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寒,味淡。"

【歸經】

入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

②《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手太陰、手少陽。"

【功能主治】

生用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幹,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煆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①《本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

②《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③《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幹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④《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⑤《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⑥《用藥心法》:"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發散陰邪,緩脾益氣。"

⑦《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⑧楊士瀛:"煆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⑩《長沙藥解》:"清心肺,治煩躁,泄郁熱,止燥渴,治熱狂,火嗽,收熱汗,消熱痰,住鼻衄,調口瘡,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癰,解火灼,療金瘡。"

⑩《本草再新》:"治頭痛發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煆研撒或調敷。

【註意】

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②《藥性論》:"惡巴豆。畏鐵。"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

【附方】

①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遣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白虎湯)

②治溫病初得,其脈浮而有力,身體壯熱,並治感冒初起,身不惡寒而心中發熱者:生石膏二兩(軋細),生粳米二兩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爛熱,約可得清汁兩大碗,乘熱盡量飲之,使周身皆汗出,病無不愈者,若陽明腑熱巳實,不必乘熱頓飲之,徐徐溫飲下,以消其熱可也。(《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粳米湯)

③治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匕,漿水調下。(《傷寒總病論》)

④治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三錢,元參三錢,犀龜二錢,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鐘,夜一服。(《溫病條辨》化斑湯)

⑤治發汗後,不可行桂枝湯,仟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⑥治痰熱而喘,痰湧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下三錢,食後服。(《素問病機保命集》雙玉散)

⑦治熱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殘生姜汁、蜜調下。(《普濟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幹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石膏六兩(碎,綿裹),大烏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飲之。(《外臺》)

⑨治風邪癲癇,口幹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盞,煮石膏,取二大盞,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蔥白二莖,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熱,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聖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頭疼,連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溫酒或茶清調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嗌腫痛:寒水石(煆)三兩,辰砂三錢半(別研),生腦子半字。上為末,以少許摻患處,咽津,日夜數次用。(《三因方》龍石散)

⑿治喉風:石膏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一錢,元參五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喉科秘訣》石膏湯)

⒀治胃火牙疼:好軟石膏一兩,火煆。淡酒淬過,為末,入防風、荊芥、細辛、白芷五分,為末,日用揩牙。(《保壽堂經驗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錢,豬肝一片,薄批,摻藥在上,纏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兒傷熱吐瀉黃瘦: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甘草(生)一錢。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一錢,食後,溫湯調下。(《小兒藥證直訣》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風熱者:石膏三錢,飛羅面七錢。為末,水和,煆紅,冷定,滾酒化服,被蓋取汗,連服三日。(《衛生雜興》)

⒄治諸金刃所傷,血出不止:石膏、檳榔、黃連(去須)各一兩,黃柏半兩。上為細末,隨多少摻敷瘡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⒅治湯火爛瘡:石膏搗末以敷之。(《肘後方》)

⒆治乳癰:石膏不以多少,煆通赤,取於地上,碗覆出火毒,細研。每服三錢,溫酒下,添酒盡醉,睡覺再進一服。(《仁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疔瘡漬破,能搜膿清熱生肌:石膏(煆)九錢,黃靈藥一錢。共研極細末,瓷瓶收貯。每用少許,撒於患處。(《醫宗金鑒》九一丹)

(21)治痔漏:煆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為細末,外敷患處。(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燒傷

用石膏粉處理燒傷創面,能很快結痂,減少分泌物滲出,防止感染,促進創面愈合;同時可以免除燒傷患者的換藥痛苦。用法:先將創面清洗幹凈,拭去汙物,剪開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魯卡因溶液塗布創面,然後將炒過的石膏粉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布於創面上(可撒得厚些)。經1~2小時後,石膏粉幹固;如創面分泌物較多,可繼續撒布。一般在12~24小時後即可形成石膏痂片。痂片幹固後不宣過早剝去,以免引起劇痛、出血及感染。一般Ⅱ°燒傷經3~7天癡片即可脫落。如癡皮過硬且感痛癢時,可塗2%普魯卡因油或青黴素軟膏(事先作過敏試驗)。如痂下感染,應將痂片除去,清洗幹凈後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時塗以青黴素軟膏。上述方法觀察36例:其中Ⅰ°燙傷26例,Ⅱ、Ⅲ°混合燙傷11例;燒傷面積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結果除1例小兒因合並麻疹、肺炎,1例小兒因燒傷面積在90%左右、入院時即出現嚴重中毒現象而死亡外,其余均獲治愈。但此項治療方法尚存在如下問題:㈠冬天或天冷時常難以施行;㈡石膏癡皮幹固後患者常有難忍的痛癢感;㈢Ⅲ°燙傷,石膏痂片僅可作為人工痂皮,暫時保護創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此外,如將石膏粉用桐油或花生油調制成膏,外敷患處,對促進創面愈合亦有較好的效果。

②用於充填骨缺損腔

應用石膏充填,治療骨髓炎、骨結核所致的骨缺損14例,其中12例經2~17個月的觀察,均獲痊愈。在觀察5個月以上的7例中無1例復發,X線檢查骨缺損均愈合,有的已形成新的骨髓腔。2例化膿,其中1例為急性骨髓炎,1例為跟骨結核,局部病竈較大,浸潤明顯,有竇道混合感染,軟組織縫合困難,結果石膏完全流出而告失敗。治療方法:術前以抗菌素控制感染,術中徹底清除炎性或結核病竈,鑿成新鮮骨面,盡量保存骨膜及軟組織,以混有青黴素及鏈黴素之澱粉石膏充填,致密地縫合創口。術後患肢以石膏固定,同時註射抗菌素。全部病例術後全身無任何不良反應。實驗及臨床資料表明,石膏充填後,血鈣在早期多數升高,骨痂出現豐富,骨化過程較快。因此認為石膏充填可能有兩方面作用:一是供應豐富的鈣鹽;二是起支柱作用,同時有生物學刺激作用。這都是促進骨愈合的主要因素。經驗證明,采用石膏充填骨缺損的臨床適應癥應慎重選擇。慢性骨髓炎或骨結核,凡病竈較小,皮膚及皮下組織較豐富的,經抗菌素治療及病竈徹底清除後充填石膏,可收到良好效果;對於急性骨髓炎已有膿腫形成,及病竈太大、皮膚不完整、皮下組織較少、術後無法致密縫合的病例,均不適用。

【摘錄】《*辭典》

石膏《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

出自1.《本經》。

2.《綱目》:其文理細密,故名細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與凝水石同名異物。石膏有軟硬二種:軟石膏大塊,生於石中作層,如壓扁米糕形,每層厚數寸,有紅白二色,紅者不可服,白者潔凈,細文短密如束針,正如凝成白蠟狀,松軟易碎,燒之即白爛如粉,其中明潔,色微帶青。而文長細如白絲者,名理石也。與軟石膏乃一物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塊而生直理,起棱如馬齒,堅白,

【拼音名】ShíGāo

【英文名】Gypsum

【別名】細石、細理石、軟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um

采收和儲藏:一般於冬季采挖,挖出後,去凈泥土及雜石。

【原形態】單斜晶系。晶體常作板狀,集合體常呈致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顏色通常為白色,結晶體無色透明,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片狀解理顯著。斷口貝狀至多片狀。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撓性。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產於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沈積巖中。

資源分布:產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新疆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為纖維狀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痕白色;有的半透明。上下兩面較平坦,無紋理及光澤;縱面通常呈縱向纖維狀紋理,具絹絲樣光澤。體重,質軟,指甲可刻劃成痕。氣微,味淡。以塊大、色白、縱面纖維狀、有光澤、質松、無雜貨石者為佳。

顯微鑒別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晶形柱狀或纖維狀;低負突起,糙面不顯著。一組解理明顯。幹涉色為Ⅰ級灰白色至黃白色;多為斜消光[平行(010)面上],有時為平行消光[垂直(010)面上]。二軸晶;正旋旋旋光性;光軸角58°。折射率Np=1.521,Nm=1.523,Ng=1.530。

品質標誌(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不得少於95.0%。(2)雜質含量限制①重金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重金屬不得過10%②砷鹽:《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砷量不得過百萬分之二。

此外,藥材中尚可見透明石膏、雪花石膏。透明石膏Selenite為片狀或柱狀晶體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或板狀,無色或白色;條痕白色。透明,呈月白色反射佻。雪花石膏Satin-Spar為細粒或粉末集合體;呈不規則致密塊狀。白色;條痕白色,不透明,光澤弱;有時碎粒呈透明狀;具玻璃樣光澤。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CaSO4·2H2O)。其中Ca32.57%,SO346.50%,H2020.93%,尚夾有砂粒,粘土,有機物,硫化物等雜質。據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分析,除硫酸鈣外,尚夾雜有微量的Fe(2+)及Mg(2+)。煆石膏為無水硫酸鈣(CaSO4)。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本品煎劑試驗註射或天然石膏1:1煎劑,直腸給藥4ml於消毒牛乳或三聯菌苗而發熱的家兔;證明有解熱作用,但純品石膏無解熱作用,故認為天然石膏的解熱作用與其中含有的雜質有關,退熱作用與主成分鈣無關。大鼠口服或註射,並無退熱作用。也有報告有退熱作用者,但實際上不很顯著。石膏煎劑對白細胞致熱原性發熱有抑制作用,石膏的這個作用與中樞環核甘酸含量變化有關,石膏使腦脊液環單磷酸腺苷含量低於對照發熱兔,而環磷酸鳥苷含量高於發熱兔。生石膏2g/kg灌胃,對大腸桿菌內毒素引起的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正常兔體溫無影響。

2.消炎作用:石膏內服經胃酸作用,一部分變成可溶性鈣鹽,至腸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鈣離子濃度,可抑制神經應激能(包括體溫調節中樞神經),減低骨骼肌的興奮性,緩解肌肉痙攣、又能減少血管滲透性,故有解毒、鎮痙、消炎的作用。

3.對免疫的影響:石膏煎劑1:4濃度4ml/只灌胃,可使燒傷大鼠,脾與腹腔巨噬細胞cAMP含量增高,也使血漿環單磷酸腺苷及前列腺素E2含量增高。對燒傷大鼠,石膏煎劑尚可使T淋巴細胞數增加,淋轉率也增高,並使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加強。

4.收斂作用:煆石膏外用收斂粘膜,減少分泌。

5.抗病毒作用:用斑點雜交法試驗,石膏煎劑25%-100%濃度,有降低乙型肝炎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的作用。雞胚試驗初步證明,麻杏石甘湯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主要來自麻黃,與石膏無關。

6.其他作用:煎劑能減輕大鼠的口渴狀態。長期應用,可使各器官(腦下垂體、腎上腺、顎下腺、胰臟)及血清中的鈣含量較對照組為低,但脾臟及胸腺等的鈣含量則高於對照組。其意義尚待闡明。在體外試驗,煎劑無抑菌作用。

【鑒別】(1)取本品粉末約2g,於140℃烘20min,加水1.5ml攪拌,放置5min,呈粘結固體。(檢查結晶水)(2)取本品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檢查結晶水)(3)取本品粉末約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溶液約2ml,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氨試液中和,再滴加鹽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生成白色沈澱;分離,沈澱不溶於醋酸,但可溶於鹽酸。(檢查鈣鹽)②取溶液約2ml,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沈澱;分離,沈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

【炮制】

生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煆石膏:取凈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煆至酥松狀,取出,放涼,碾碎。

1.《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2.《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煆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3.《藥品化義》:石膏,略煆帶生用,多煆則體膩性斂。

【性味】辛甘;寒;無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幹;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煆研撒或調敷。

【註意】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附方】白虎湯《傷寒論》:陽明氣分之熱;竹葉石膏湯《傷寒論》:傷寒解後、余熱不清;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外感風邪、肺熱咳喘。雙玉散《素問病機保命集》:痰熱而喘、痰湧如泉。玉露散《小兒藥證直訣》:小兒傷熱吐瀉黃瘦。石膏散《普濟方》:熱甚咳嗽者。

【各家論述】

1.《脾胃論》: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義補遺》: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少陽,而可為三經之主者。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3.《綱目》:東垣李氏雲,立夏前多服白虎湯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過也,陽明津液不能上輸於肺,肺之清氣亦復下降故爾。初虞世《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王燾《外臺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針者一斤,粉甘草一兩,細研如面,日以水調三四服,言其無毒有大益,乃養命上藥,不可忽其賤而疑其寒。《名醫錄》言睦州楊士丞女,病骨蒸內熱外寒,眾醫不瘥,處州吳醫用此方,而體遂涼。愚謂此皆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氣虛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廣濟林訓導年五十,病痰嗽發熱,或令單服石膏藥至一斤許,遂不能食,而咳益頻,病益甚,遂至不起,此蓋用藥者之瞀瞀也,石膏何與焉。

4.《本草經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大寒而兼辛甘,則能除大熱,故《本經》主中風寒熱,熱則生風故也。邪火上沖,則心下有逆氣及驚喘;陽明之邪熱甚,則口幹舌焦不能息,邪熱結於腹中,則腹中堅痛;邪熱不散,則神昏譫語;肌解熱散汗出,則諸證自退矣。惟產乳、金瘡,非其用也。《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者,以諸病皆由足陽明胃經邪熱熾盛所致,惟喘息咽熱,略兼手太陰病,此藥能散陽明之邪熱,降手太陰之痰熱,故悉主之也。甄權亦用以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如火。《日華子》用以治天行熱狂,頭風旋,揩齒。東垣用以除胃熱肺熱,散陽邪,緩脾益氣者,邪熱去則脾得緩而元氣回也。潔古又謂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哺潮熱,大渴引飲,中暑及牙痛者,無非邪在陽明經所生病也,理陽明則蔑不濟矣。足陽明主肌肉,手太陰主皮毛,故又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則難責其功,世醫罔解,茲特表而著之。石膏本解實熱,祛暑氣,散邪熱,止渴除煩之要藥。溫熱二病,多兼陽明,若頭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飲者,邪在太陽也,未傳陽明不當用。七、八日來,邪已結裏,有燥糞,往來寒熱,宜下者勿用。暑氣兼濕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瘧邪不在陽明則不渴,亦不宜用。產後寒熱由於血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不由於外感;金瘡、下乳,更非其職;宜詳察之,並勿誤用。

5.《藥征》:《名醫別錄》言石膏性大寒,自後醫者怖之,遂至於置而不用焉。仲景氏舉白虎湯之證曰,無大熱,越婢湯之證亦雲,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則仲景氏之用藥,不以其性之寒熱也可以見己。余也篤信而好古,於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投以石膏之劑,病已而未見其害也;方炎暑之時,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則使其服石膏末,煩渴頓止,而不復見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慶堂隨筆》:石膏,余師愚以為治疫主藥,而吳又可專用大黃,謂石膏不可用,何也?蓋師愚所謂者暑熱為病,暑為天氣,即仲聖所謂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論者濕溫為病,濕為地氣,即仲聖所雲濁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無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濁邪乃有形之濕穢,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識,可為治疫兩大法門。

7.《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神農本經》謂其微寒,則性非大寒可知。且謂其宜於產乳,其性尤純良可知。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煆用之,則宣散之性變為收斂(點豆腐者必煆用,取其能收斂也),以治外感有實熱者,竟將其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至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也。迨至誤用煆石膏僨事,流俗之見,不知其咎在煆不在石膏,轉謂石膏煆用之其猛烈猶足傷人,而不煆者更可知矣。於是一倡百和,遂視用石膏為畏途,即有放膽用者,亦不過七、八錢而止。夫石膏之質最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癥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或單用或與他藥同用,必煎湯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懼,且欲其藥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涼不至下侵致滑瀉也。《本經》謂石膏治金瘡,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嘗用煆石膏細末,敷金瘡出血者甚效。蓋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瘡出血,石膏經煆與石灰相近,益見煆石膏之不可內服也。

8.《本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

9.《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10.《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幹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11.《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12.《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13.《用藥心法》: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發散陰邪,緩脾益氣。

14.楊土瀛:煆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長沙藥解》:清心肺,治煩躁,泄郁熱,止燥渴,治熱狂,火嗽,收熱汗,消熱痰,住鼻衄,調口瘡,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癰,解火灼,療金瘡。

17.《本草再新》:治頭痛發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石膏相關圖片

石膏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石柑子  下一个:石瓜子蓮>>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