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ínCháiHú
【英文名】RADIXSTELLARIAE
【來源】本品為石竹科繁縷屬植物銀柴胡Stellaria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的幹燥根。春、夏間植株萌發或秋後莖葉枯萎時采挖;栽培品於種植後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沙,曬幹。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0cm,直徑0.5~2.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淺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狀或盤狀凹陷,習稱“砂眼”,從砂眼處折斷可見棕色裂隙中有細砂散出。根頭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狀突起的芽苞、莖或根莖的殘基,習稱“珍珠盤”。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
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徑0.6~1.2cm。表面淺棕黃色或淺黃棕色,縱皺紋細膩明顯,細支根痕多呈點狀凹陷。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幾無砂眼。折斷面質地較緊密,幾無裂隙,略顯粉性,木部放射狀紋理不甚明顯。味微甜。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至10余列。皮層較窄。韌皮部篩管群明顯。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射線寬至10余列細胞。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以射線細胞中為多見。
(2)取本品粉末1g,加無水乙醇10ml,浸漬15分鐘,濾過。取濾液2ml,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藍微紫色的熒光。
(3)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照分光亮度法(附錄ⅤA)測定,在270nm±2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
【性味】甘,微寒。
【歸經】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虛熱,除疳熱。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熱。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備註】
(1)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藥,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藥同用。
(2)《全國中草藥匯編》中銀柴胡原植物與《中國藥典》不同。《全國中草藥匯編》的記錄如下。
原植物英文名:StellariagypsophiloidesFenzl.
原植物中文名:銀柴胡
附註:有些文獻以同屬植物狹葉歧繁縷Stellaria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的根為銀柴胡是鑒定上的錯誤。
【摘錄】《中國藥典》
銀柴胡《*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YínCháiHú
【別名】銀胡(《本草求真》),山菜根、山馬踏菜根(《山東中藥》),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中藥誌》)。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圓柱形,直徑1~3厘米,外皮淡黃色,頂端有許多疣狀的殘莖痕跡。莖直立,節明顯,上部二叉狀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葉對生;無柄;莖下部葉較大,披針形,長4~30毫米,寬1.5~4毫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短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毛。花單生,花梗長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綠色,披針形,外具腺毛,邊緣膜質;花瓣5,較萼片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10,著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長於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於球形,花柱3,細長。蒴果近球形,成熟時頂端6齒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幹燥的草原、懸巖的石縫或碎石中。分布陜西、甘肅、內蒙古、寧夏等地。主產寧夏、內蒙古、陜西等地。
【性狀】幹燥的根呈圓柱形,長15~40厘米,直徑1~2.5厘米。根頭頂瑞有多數細小疣狀突起,為地上莖痕,密集而發白,習稱"珍珠盤"。下端略細,少數有分歧。表面黃棕或帶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紋及支根痕,並可見多數圓形小孔,習稱"沙眼",近根頭處尤多,自此處折斷,斷面有棕色花紋。質松脆,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粗糙,有空隙,中有大形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花紋。氣微,味甘、微苦。以條長、外皮淡黃棕色、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化學成份】絲石竹根含三萜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太平洋絲石竹內提取的三萜皂甙,給家兔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同時或以後每天內服,可降低血清膽甾醇濃度,使膽甾醇/腦磷脂系數降低,並使主動脈類脂質含量降低。對於動脈硬化家兔所表現的興奮、脫毛以及肢體皮下類脂質增厚等癥狀均有改善。有人認為,皂甙可作用於血漿脂蛋白,阻止膽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沈積,也有認為可以阻止膽甾醇從腸道吸收。
【炮制】銀柴胡:揀去雜質,去聲,用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幹。鱉血銀柴胡:取銀柴胡片,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職出,放涼。(每鋃柴胡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
甘苦,涼。
①《本經逢原》:"甘,微寒,無毒。"
②《醫林纂要》:"苦,寒。"
③《陜西中草藥》:"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
入肝、胃經。
①《本經逢原》:"行足陽明、少陰。"
②《本草便讀》:"入肝、膽。"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治虛勞骨蒸,陰虛久瘧,小兒疳熱羸瘦。
①《本草經疏》:"治勞熱骨蒸。"
②《本草備要》:"治勞疳良。"
③《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
④《醫林纂要》:"堅腎水,平相火。"
⑤《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腎熱,兼能涼血。治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痛,濕痹拘攣。"
⑥《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涼血。治肺結核潮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註意】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服。
【附方】
①治骨蒸勞熱:銀柴胡一錢五分,胡黃連、秦艽、鱉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證治準繩》清骨散)
②治溫證潮熱,身體枯皮,皮膚甲錯,消索而不潤澤者:銀柴胡二錢,鱉甲三錢。(《溫癥指歸》銀甲散)
【各家論述】
①《本經逢原》:"銀柴胡,其性味與石斛不甚相遠。不獨清熱,兼能涼血。《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中用之。凡人虛勞方中,惟銀州者為宜,若用北柴胡,升動虛陽,發熱喘嗽,愈無寧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條下,《本經》推陳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銀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②《本草便讀》:"銀柴胡,無解表之性。從來註《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兒疳熱,大人癆熱,大抵有入肝膽涼血之功。"
③《本草正義》:"柴胡,古以銀州產者為勝,宋之蘇頌已有是說,陳承亦謂銀夏者最良,然雖有其說,而尚未分用,故瀕湖《綱目》仍未顯為區別。今之二種分用者,蓋即石頑提倡之力。而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虛熱骨蒸,自有實效,斷非北柴胡之升陽泄汗可比;然則古人謂柴胡為虛勞之藥者,亦指銀柴胡言之也。趙恕軒《綱目拾遺》,謂熱在骨髓,非銀柴胡莫療,用以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及小兒五疳羸熱,蓋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辟,固虛熱之良藥。茍勞怯而未至血液枯絕,以此清理虛火之燔灼,再合之育陰補脾,尚可徐圖挽救,非北柴胡之發泄者所可同日語也。"
【備註】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多種石竹科植物的根部,亦作銀柴胡入藥,統稱山銀柴胡,品質較次。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①絲石竹(又名:霞草、歐石頭花、山螞蚱)的根,呈略扁的長圓錐形,扭曲不直,長10~22厘米,直徑0.7~4.5厘米。根頭部常有分叉,有多數小形突起的莖痕。外皮大半已除去,未去凈處,具棕白相間的花紋。質堅體重,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多數黃白色花紋交互排列成近似環狀,一般為2~4層。氣弱,味苦、麻舌,並有刺激性。產於山東、山西等地。
②錐花絲石竹(又名:線形瞿麥、圓葉絲石竹)的根,呈圓柱形,外皮淡黃色,頂端有多數殘莖痕跡。斷面黃白色。味甘。產於山西、甘肅、新疆等地。
③燈心草蚤綴的根,略呈圓錐形,粗約2~4厘米,根頭部有多數地上莖殘基,近根頭部有細橫紋。表面灰棕色或淡棕色,栓皮剝落處呈黃色斑痕。斷面黃白色,射線較窄。味苦。產於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河北等地。
④旱麥瓶草的根,呈圓柱狀,粗約0.5~2厘米,表面黃褐色,有縱皺紋,根頭有小疙瘩。斷面類白色。味較淡。商品又稱黃柴胡、鐵柴胡。產於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黑龍江等地。
⑤蠅子草(又名:鶴草)的根,根部有時有分枝,粗約1~2厘米,根頭有時帶有地上莖殘基,表面淺黃色,有縱紋,仔細觀察,縱紋上布有稍突起之橫紋。質堅硬,斷面淡黃色,較平坦。味微甘,後澀。產於甘肅、陜西等地。本品的全草江蘇稱為脫力草,參見"脫力草"條。
【摘錄】《*辭典》
銀柴胡《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本草圖經》:柴胡,以銀川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而稍緊,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麥門冬而短者;七月開黃花,生丹州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恨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2.《本草別說》:柴胡唯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味甚佳。
3.《綱目》:銀川,即今延安府神木縣,五原城是其廢跡。所產柴胡,長尺余
【拼音名】YínCháiHú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llariadichotomaL.var.lanceolataBunge[S.GypsopyiloidesFenz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40cm。主根圓柱形,直徑1-3cm,外皮淡黃色,根頭處有許多疣狀的莖部殘基。莖直立而纖細,上部二叉狀分枝,密被短毛或腺毛;節略膨大。單葉對生;無柄;葉片披針形,長4-30mm,寬1.5-4mm,先端銳關,基都圓形,全緣,上面疏被短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短毛。花單生於葉腋,直徑約3mm;花梗長約2cm;萼片5,披針形,長約4mm,綠色,邊緣白色膜質;花瓣5,較導片為短,白色,先端2深裂;雄蕊10,2輪,花絲基部合生,黃色;子房上位,花柱3,細長。蒴果近球形,外被宿萼,成熟時先端6齒裂。種子通常1粒,橢圓形,深棕色,種皮有多數小突起。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幹燥草原及山坡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寧夏等地。近年來寧夏的陶樂、平羅、固原、西吉、隆德、彭陽等縣試行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嚴寒,忌水浸。適宜砂質壤上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春季或秋季條播或穴播,行株距33~40cm,覆土1cm,保持土壤濕潤,約10d出苗,苗齊後可間苗1-2次。
田間管理生長期應中耕、除草、追肥。雨季註意排水。
【性狀】
性狀鑒別根呈類圓柱形,長15-40cm,直徑l-2.5cm,支根多已碎斷。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花,縱皺紋。明顯,向下漸吳向左扭曲狀,疏具孔狀凹陷(細根痕),習稱“沙眼”。頂端根頭部略膨大,密集灰棕黃色、疣狀突起的莖痕及不育芽胞,習稱“珍珠盤”。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射線與木質部束相間而致)。氣微,味淡、略甘。
以根條細長、表面黃白色並顯光澤、頂端有“珍珠盤”。質細潤者為佳。顯微鑒別木栓細胞數列至10余列,扁長方形或類方形,棕黃色。皮層窄,為4-8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韌皮部篩管群明顯;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以達,導管略作放射狀排列,木射線寬至10余列細胞。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尤以射線細胞中為多,尚可見草酸鈣簇晶及細小油滴狀物。
粉末特征:黃白色。①草酸鈣砂晶極多,散在或充塞了薄壁細胞中;晶體呈三角形、類方形、箭頭形、楔形、菱形或不規(根)外則形,直徑2-9(-18)μm。②草酸鈣簇晶較多,散在或與砂晶聚集於薄壁細胞中,直徑9-3μm。紋和具緣紋孔導管較多,直徑9-134μm。④木栓細胞淡棕黃色,壁薄,微木化。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無水乙醇10ml,浸漬15min,濾過。取濾液2ml,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藍微紫色熒光。
【化學成份】銀柴胡根中含有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烯醇(stigmast-7-enol),銀柴胡環肽Ⅰ(stellariacyclopetide)Ⅰ),豆甾醇(stigmasterol),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α-spinasteryl-glucoside),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stigmast-7-enol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太平洋絲石竹GypsophilapacificaKom.內提取的三萜皂甙Gypsozid,給家兔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同時或以後每天內服,可降低血清膽甾醇濃度,使膽甾醇/腦磷脂系數降低,並使主動脈類脂質含量降低。對於動脈硬化家兔所表現的興奮。脫毛以及肢體皮下類脂質增厚等癥狀均有改善。有人認為,皂甙可作用於血漿脂蛋白,阻止膽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沈積,也有認為可以阻止膽甾醇從腸道吸收。
【炮制】銀柴胡:揀去雜質,去蘆,用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幹。鱉血銀柴胡:取銀柴胡片,置大盆內,淋人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銀柴胡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甘;性微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虛熱;除疳熱。主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積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或入丸、散。
【註意】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服。
【附方】①治骨蒸勞熱:鋁柴胡一錢五分,胡黃連、秦艽、鱉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證治準繩》清骨散)②治溫證潮熱,身體枯瘦,皮膚甲錯,消索而不潤澤者:銀柴胡二錢,鱉甲三錢。(《溫癥指歸》銀甲散);清胃散《證治準繩》;銀甲散《溫癥指歸》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銀柴胡,其性味與石斛不甚相遠。不獨清熱,兼能涼血。《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中用之。凡人虛勞方中,惟銀州者為宜,若用北柴胡,升動虛陽、發熱喘嗽,愈無寧字,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條下,《本經》推陳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銀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2.《本草便讀》:銀柴胡,無解表之性。從來註《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兒府熱,大人癆熱,大抵有入肝膽涼血之功。
3.《本草正義》:柴胡,古以銀州產者為勝。宋之蘇頌己有是說,陳承亦謂銀夏者最良,然雖有其說,而尚未分用,故瀕湖《綱目》仍未顯為區別。今之二種分用者,蓋即石頑提倡主力。而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虛熱骨蒸,自有實效,斷非北柴胡之升陽泄汗可比;然則古人謂柴胡為虛勞之藥者,亦捐銀柴胡言之也,趙恕軒《綱目拾遺》,謂熱在骨髓,非銀柴胡莫療,用以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及小兒五疳贏熱,蓋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良藥。茍勞怯而未至血液枯絕,以此清理虛火之烙的,再合之育陰補脾,尚可徐圖挽救,非北柴胡之發泄者所可同日語也。
4.《本草經疏》:治勞熱骨蒸。
5.《本草備要》:治疳良。
6.《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贏熱。
7.《醫林纂要》:堅腎水,乎相火。
8.《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腎熱,兼能涼血。洽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痛;濕痹拘攣。
9.《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涼血。洽肺結核潮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