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XiàKūCǎo
【英文名】SPICAPRUNELLAE
【別名】棒槌草、鐵色草、大頭花、夏枯頭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的幹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性狀】本品呈棒狀,略扁,長1.5~8cm,直徑0.8~1.5cm,淡棕色至棕紅色。全穗由數輪至10數輪宿萼與苞片組成,每輪有對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狀,脈紋明顯,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內有花3朵,花冠多已脫落,宿萼二唇形,內有小堅果4枚,卵圓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體輕。氣微,味淡。
【鑒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中,蒸幹,殘渣加醋酐1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微量,即顯紫色,後變暗綠色。
(2)取[鑒別](1)項下的濾液點於濾紙上,噴灑0.9%三氯化鐵溶液與0.6%鐵氰化鉀溶液的等容混合液,即顯藍色斑點。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15ml(約2分鐘),傾去石油醚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性味】辛、苦,寒。
【歸經】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用於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癧,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高血壓。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幹燥處。
【備註】
(1)粗毛夏枯草PrunellahispidaBenth,雲南、西藏也作夏枯草入藥。
(2)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珠疼痛;頭痛、暈眩等癥。夏枯草能清泄肝火,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頭痛、頭暈的要藥,常配菊花、石決明等同用;如肝虛目珠疼痛,至夜尤劇,可與當歸、白芍等配合應用。
(3)用於瘰歷痰核。瘰歷痰核,多由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痰火結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結,為治療瘰歷結核屬於痰火者一味常用藥物,長期服用有一定效果,臨床常配合玄參、貝母、連翹、牡蠣、昆布等同用。
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郁結的要藥,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經的病癥。本品配以菊花、決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腫痛、配以石決明、鉤藤,可平降肝陽,治頭痛、頭暈;配以玄參、貝母、牡蠣等品,可軟堅散結,治瘰歷結核。近年來臨床上又用於腫瘤。
【摘錄】《中國藥典》
夏枯草《*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XiàKūCǎo
【別名】夕句、乃東(《本經》),燕面(《別錄》),麥穗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枯(《滇南本草》),鐵色草(《綱目》),棒柱頭花(《中國藥植誌》),大頭花(《浙江中藥手冊》),燈籠頭、羊腸菜、榔頭草(《江蘇植藥誌》),白花草(《河北藥材》),脹飽草(《山東中藥》),棒槌草(《中藥誌》),幹葉葉(《陜西中藥誌》),鑼錘草、東風、牛枯草、地枯牛、廣谷草(《湖南藥物誌》),六月幹、棒頭柱(《閩東本草》)。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夏季當果穗半枯時噪下,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方形,基部匍匐,高約30厘米,全株密生細毛。葉對生;近基部的葉有柄,上部葉無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全緣,或略有鋸齒。輪傘花序頂生,呈穗狀;苞片腎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臟形,頂端突成長尾狀漸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後方光滑,上唇長橢圓形,3裂,兩側擴展成半披針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狀,上唇作風帽狀,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強,花絲頂端分叉,其中一端著生花藥;子房4裂,花柱絲狀。小堅果褐色,長橢圓形,具3棱。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於荒地、路旁及山坡草叢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性狀】
幹燥果穗呈長圓柱形或寶塔形,長2.5~6.5厘米,直徑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數輪至十數輪,作覆瓦狀排列,每輪有5~6個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對生苞片2枚。苞片腎形,淡黃褐色,縱脈明顯,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狀,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寬廣,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租毛。花冠及雄蕊都已脫落。宿萼內有小堅果4枚,棕色,有光澤。體輕質脆,微有清香氣,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為佳。
主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產。
【化學成份】
全草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齊墩果酸,尚含遊離的齊墩果酸、熊果酸、蕓香甙、金絲桃甙、順-咖啡酸、反-咖啡酸、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K、胡蘿蔔素、樹脂、苦味質、鞣質、揮發油、生物堿、水溶性鹽類(約3.5%,其中約63%是氯化鉀)等。
花穗含飛燕草素和矢車菊素的花色甙、d-樟腦、d-小茴香酮、熊果酸。
【藥理作用】
①降壓作用
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低血壓作用。煎劑(100毫克/公斤)註射於麻醉犬,可產生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但易產生急速耐受;如給帶有皮橋的犬服夏枯草。每日2次,每次2克/公斤,也可使血壓有所下降;對腎性高血壓犬,連續服藥2周後,血壓有中等程度之降低,停藥後又恢復至原初水平。夏枯草莖、葉、穗及全草均有降壓作用,穗之作用較弱。切斷迷走神經後,夏枯草的降壓作用顯著減弱。對在位及離體兔心、離體蟾蜍心臟,均見有興奮現象,均認為降壓非由於對心臟的抑制所引起。在蟾蜍下肢灌流中,煎劑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在用夏枯草的總無楓鹽的用量與煎劑相當時,未出現明顯的降壓作用,其用量相當於煎劑一倍以上時,降壓程度僅及煎劑的1/4~1/6;灌胃給藥,雖降壓作用出現較遲,但持續卻較久,故認為夏枯草的降壓與其中所含的無機鹽無關。近年來有人對上述試驗作了重復驗證,測得夏枯草莖、葉的酊劑(30%醇)中含鉀量即相當高,約83毫當量/毫升,穗中含量較少;口服對正常麻醉犬未出現明顯降壓作用;煎劑在除去其中無機鹽後,降壓作用即甚微,即夏枯草靜脈註射,對麻醉動物的降壓作用,不能排除其中所含的無機鹽(主要是鉀)的因素,故其降壓成分及降壓原理均有待研究。
②抗菌作用
據體外初步試驗,夏枯草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和葡萄球菌、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譜亦較廣。其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某些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對小鼠的實驗性結核病,夏枯草可使肺部病變有所減輕。
③其他作用
夏枯草煎劑(1:50~1:200)可使家兔離體子宮出現強直收縮。對離體兔腸,高濃度能增強蠕動。曾報告夏枯草煎劑能抑制小鼠S-160腫瘤及艾氏腹水癌的生長,但死亡率反較不給藥組更高,故實為其毒性作用。
【性味】
苦辛,寒。
①《本經》:"味苦辛,寒。"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歸經】
入肝、膽經。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陽經。"
【功能主治】
清肝,散結。治瘰癧,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
(1)清肝明目:用於肝熱目赤腫痛,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如高血壓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熱散結:用於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貝母。用於瘰癧(如淋巴腺結核)、癭瘤(如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常配牡蠣、浙貝母。
①《本經》:"主寒熱、瘰癧、鼠瘺、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②《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
③《滇南本草》:"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竊、周身結核。"
④《生草藥性備要》:"去痰消膿,治瘰癧,清上補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從新》:"治瘰癧、鼠瘺、癭瘤、癥堅、乳癰、乳巖。"
⑥《科學的民間藥草》:"有利尿殺菌作用。煎劑可洗創口,治化膿性外癥,洗滌陰道,治陰戶及子宮粘膜炎。"
⑦《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淋病、子宮病有效;並能治高血壓,能使血壓下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註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土瓜為之使。"
②《得配本草》:"氣虛者禁用。"
【附方】
①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兩,水二鐘,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服。虛甚當煎濃膏服,並塗患處,多服益善。(《攝生眾妙方》夏枯草湯)
②治乳癰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匯言》)
③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無時。(《簡要濟眾方》補肝散)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為末。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聖惠方》)
⑤治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采,陰幹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下。(《綱目》)
⑥治產後血暈,心氣欲絕者:夏枯草搗絞汁,服一盞。(《綱目》)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錢,膽南星五分,防風一錢,釣鉤藤一錢。水煎,點水酒臨臥時服。(《滇南本草》)
⑧治頭目眩暈:夏枯草(鮮)二兩,冰糖五錢。開水沖燉,飯後服。(《閩東本草》)
⑨治羊癇風、高血壓:夏枯草(鮮)三兩,冬蜜一兩。開水沖燉服。(《閩東本草》)
⑩預防麻疹:夏枯草五錢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⑾治小兒菌痢:二歲以下,夏枯草一兩,半枝蓮五錢;二至六歲,夏枯草、半枝蓮各一兩;六至十二歲,夏枯草、半枝蓮各一兩半。水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⑿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疼痛:鮮夏枯草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⒀治撲傷金瘡:夏枯草搗爛,罯上。(《衛生易簡方》)
⒁打傷、刀傷。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後敷在傷處。
⒂汗斑白點。用夏枯草煎成濃汁,每天洗患處。
【各家論述】
①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不言及。觀其退寒熱,虛者可使,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②《綱目》:"黎居士《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
③《本草通玄》:"夏枯草,補養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氣。目痛、瘰癧皆系肝癥,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傷胃,與參、術同行,方可久服無弊。"
④《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書所論治功,多言散結解熱,能愈一切瘰癧濕痹,目珠夜痛等癥,似得以寒清熱之義矣。何書又言氣稟純陽,及補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詎知氣雖寒而味則辛,凡結得辛則散,其氣雖寒猶溫,故雲能以補血也。是以一切熱郁肝經等證,得此治無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屬內火,治不宜用。"
⑤《重慶堂隨筆》:"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見矣。陳久者其味尤甘,入藥為勝。"
⑥《本草正義》:"夏枯草之性,《本經》本言苦辛,並無寒字,孫氏問經堂本可證。而自《千金》以後,皆加一寒字於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謂其稟純陽之氣,得陰氣而即死,觀其主瘰癧,破癥散結,腳腫濕痹,皆以宣通泄化見長,必具有溫和之氣,方能消釋堅凝,疏通窒滯,不當有寒涼之作用。石頑《逢原》改為苦辛溫,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溫能流通,善於宣泄肝膽木火之郁窒,而順利氣血之運行。凡凝痰結氣,風寒痹著,皆其專職。"
【臨床應用】
①治療肺結核
對浸潤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血型播散型肺結核,均有一定療效。取夏枯草2兩,水煎分2~3次口服;或用夏枯草20斤加水煎至5000毫升時,加紅糖2市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毫升,1個月為一療程。服藥後咳嗽、胸痛、咯痰、發燒、咯血等癥狀均見消失或減輕,病竈亦見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轉。對肺結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1兩,以黃酒2兩加水適量浸泡,然後蒸至無酒味時過濾,成人每次20~40毫升,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
②治療滲出性胸膜炎
用夏枯草1斤,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1200毫升,每次口服30~50毫升,日服3次,必要時配合其他對癥治療,但不加抗癆藥物。治療9例滲出性胸膜炎患者,除2例好轉自動出院外,余均痊愈。平均住院35.6天,退熱7.7天,積液吸收24.7天。
③治療細菌性痢疾
取夏枯草2兩,水浸10小時,文火煎2小時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為一療程。或取夏枯草幹枯花穗制成100%流浸膏,小兒每歲每次1~2毫升,成人每次20~30毫升,日服2~3次。服藥後平均3天退熱;裏急後重及大便次數平均4~6天消失或轉為正常;腹痛及粘膜病變消失較慢,平均10天.服藥期未發現副作用。
④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以夏枯草為主治療本病75例,其中62例達臨床治愈標準。劑量及用法:每日用夏枯草2兩,大棗l兩,加水1500毫升,文火煨煎,搗棗成泥,煎取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重癥病例可酌增劑量。或每日用夏枯草2兩,瘦肉2兩(剔除脂肪),各加水1200毫升,分別煎煮一小時余,再將兩者合並,用文火煨至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一般均以30天為一療程,必要時可停藥2~3日後給第二療程。治療期間,可給維生素B、C及少量葡萄糖作為輔助治療。患者的臨床自覺癥狀消失或改善時間為2~14天;肝脾退縮時間為10~65天;黃疸消退時間為3~21天;各種絮狀濁度試驗的陰轉時間為7~71天。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性作用。
【備註】西藏、雲南尚以剛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藥。
【摘錄】《*辭典》
夏枯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XiàKūCǎo
【英文名】Fruit-spikeofCommonSelfheal,CommonSelfhealFruit-Spike
【別名】夕句、乃東、燕面、麥夏枯、鐵色草、棒柱頭花、燈籠頭、棒槌草、鑼錘草、牛牯草、廣谷草、棒頭柱、六月幹、夏枯頭、大頭花、燈籠草、古牛草、牛佤頭、絲線吊銅鐘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長冠夏枯草的果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runellavulgarisL.2.PrunellaastticaNakai[P.uulgarisL.subsp.Asdiatica(Nakai)Hara]
采收和儲藏:夏枯草在每年5-6月,當花穗變成棕褐色時,選晴天,割起全草,捆成小把,或剪下花穗,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高15-30cm。有匍匐地上的根狀莖,在節上生須根。莖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鈍四棱形,具淺槽,紫紅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無毛。葉對生,具柄;葉柄長0.7-2.5cm,自下部向上漸變短;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圓形,大小不等,長1.5-6am,寬0.7-2.5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至寬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狹隘翅,邊緣不明顯的波狀齒或幾近全緣。輪傘花序密集排列成頂生長2-4cm的假穗狀花序,花期時較短,隨後逐漸伸長;苞片腎形或橫橢圓形,具驟尖頭;花萼鐘狀,長達10mm,二唇形,上唇扁平,先端截平,有3個不明顯的短齒,中齒寬大,下唇2裂,裂片披針形,果時花萼由於下唇2齒斜伸耐閉合;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長約13mm,略超出於萼,長絕不達萼長之2倍,下唇中裂片寬大,邊緣具流蘇狀小裂片;雄蕊4,二強,花絲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藥,花藥2室,室極叉開;子房無毛。小堅果黃褐色,長圓狀卵形,長1.8mm,微具溝紋。花期4-6月,果期6-8月mm。
與夏枯草極相似,其不同點在於:植株較粗壯,花冠明顯超出於萼很多,長約為萼長的2倍,達18-21m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荒地、路旁及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山西、山東、灌輸、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介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土壤粘重或低濕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種子繁殘。7-8月播種,條播作1.3m,寬的畦,按行距27cm開橫溝,深約6cm,播幅10cm,每1hm2用種量7500g。穴播,按行株距各23-27cm,開淺穴,每1hm2量4500g。
田間管理當年出苗後,在10-11月除草、追肥1次,以人畜糞肥為主。每2年3月,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由於夏枯草收割後,老蔸又可再發,故在收獲後,應中耕除草、追肥1次,冬季和第3年春季各再進行1次,又可收獲,但栽種3-4年後,應抵達地另種。
【性狀】
性狀鑒定:幹燥果穗呈長圓柱形或寶塔形,長2.5-6.5cm,直徑1-1.5cm,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數輪至十數輪,作覆瓦狀排列,每輪有5-6個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對生苞片2枚。苞片腎形,淡黃褐色,縱脈明顯,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狀,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寬廣,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粗毛。花冠及雄蕊都已脫落。宿萼內有小堅果4枚,棕色,有光澤。體輕質脆,微有清香氣,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為佳。
(2)長冠夏枯草本品與夏枯草相億,但花冠較長,18-221mm。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夏枯草深棕色。①突破存花萼異形細胞,表面觀細胞延長,垂周壁深波狀彎曲,直徑31-57μm,長約至121μm,非木化,有稀疏細小紋也,胞腔含淡黃色或黃棕色物。②非腺毛多碎斷,完整者1-14細胞,單細胞者多見,呈三角錐形,長16-54μm,多細胞者常者常有1個或幾個細胞縊縮,長約至2075μm,表面具細小疣狀突起,有的胞腔內含黃色物。③苞片或萼片腺毛頭部1-2細胞,單細胞者一邊延長成鉤狀,胞腔內充滿黃色分泌物;柄部1-2細胞。④腺鱗頭部類圓形,4細胞,內含黃色分泌物。⑤中果皮石細胞表面觀呈類長方形或類方形,垂壁波狀彎曲,壁厚5-13μm,胞腔星狀分枝,有的含黃色物。⑥果皮薄壁細胞,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內含草酸鈣砂晶。⑦種皮細胞表面觀類長多角形,壁具細密弧形條網狀增厚。⑧苞片表皮表面觀細胞呈類多角形,垂周壁稍彎曲,表面有細密角質條紋,有的細胞含黃色或黃棕色物,表面質紋理不明顯;氣孔直軸式。此外,子葉細胞中含有脂肪油滴。
【化學成份】
果穗含熊果酸(ursolicacid)[1,2],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熊果酸及齊墩果酸為主要甙元的皂甙,胡蘿蔔甙(daucosterol),β-香樹脂醇(β-mayrin)和它的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icacid)、二十產烷酸(hexacosanicacid),二十八烷酸(octa-cosanicacid)及三十烷酸(triacontanicacid)的酯[2]。
全草含具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酸性多糧夏枯草多糖(prunellin)[3],還含齊墩果酸,熊果酸,齊墩果酸為甙元的皂甙[4],蕓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咖啡酸(caffeicacid)[5],維生素(vitamins)C、D,D胡蘿蔔素(carotene),鞣質(tan-nin),和物感(alkaloids)[6]及揮發油,其中含左旋樟腦(camphor),右旋小茴香酮(fenchone)[7]。
地上部分含香豆精類化合物(coumarins):傘形花內酯(um-bellifrone),東犀草素(luteolin),馬栗樹皮素(esculetin)[8],黃酮類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合模葒草素(homoorientin)又稱異葒草素(isoorient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cinaro-side)[9],蕓香甙,金比值桃甙,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10]。
花序含飛燕草素(delphinidin)和矢車菊素(cynidin)的糖甙[5],報春花素-3,5-二葡萄糖甙(hirsutidin-,5-diglucoside),槲皮素(quercitin),山柰酚(kaempferol)[11]及揮發油,其中含右旋樟腦及石旋小茴香酮[7]。
葉含多種脂肪酸:油酸(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raricacid)及月掛酸(lauricacid)[12]。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本品水浸出液、乙醇一水浸出液及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犬靜脈註射夏枯草煎劑100mg/kg,有明顯降壓作用,但易產生快速耐受現象,羊靜脈註射l-1.5g的降壓作用與犬相似,慢性帶皮橋犬,每日2次,每次2g/kg灌胃,亦有降壓作用。腎型高血壓犬,服藥2周也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停藥後恢復原水平,亦有認為其降壓作用與本品所含的無機鹽有密切關系。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用本品註射劑皮下註射可使動物胸腺、脾臟明顯萎縮,腎上腺明顯增大;腹腔註射可使血漿皮質醇水平明顯升高。病理檢查可見胸腺皮質明顯變薄,淋巴細胞變稀疏,脾臟可以見白髓較小,淋巴細胞較稀疏且與紅髓分界模糊,還能使腎上腺皮質束狀帶細胞增大,血竇擴張。表明本品可能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因而對某些由於免疫過程引起的病理損傷可能具有潛在的治療意義。在長期、大量服用本品對防止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3.降血糖作用:從夏枯草中提取的一種未鑒的化合物(暫名降糖素)。以降糖素50mg/kg皮下註射給於小鼠,可明顯抑制由四氧嘧啶損害所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P<0.001)。其最低有效量為15mg/kg(小鼠)。作用強度為100mg降糖素相當於22.6u胰島素。
4.抗菌、抗病毒作用:體外試驗表明,本品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結核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醇浸液在瓊脂培養基上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1:4)在試管內對某些常見皮膚病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品提取物體外有抗I型單純皰疹病毒的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內在水浴上蒸幹,殘潭加醋酐1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微量,顯紫紅色,後變暗綠色。(檢查熊果酸)(2)取上述濾液少量,點於濾紙上,噴酒0.9%三氯化鐵溶液與0.6%鐵氰化鉀溶液的等容混合液,即顯藍色斑點。(檢查鞣質)(3)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0g,加水煎煮,水煎液加鹽酸調至Ph2.0-3.0,以乙醚萃取,回收乙醚,殘潭加乙醇0.2ml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熊果酸乙醇為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8:2)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醋酐-濃硫酸試液(1:1)顯色,供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聯系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味苦;辛;性寒
【歸經】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散結解毒。主目亦羞明;目珠疼痛;頭痛眩暈;耳鳴;瘰癧;癭瘤;乳癰;痄腮;癰癤腫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大劑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註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1.《本草經集註》:土瓜為之使。
2.《得配本草》:氣虛者禁用。
【附方】①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兩。水二鐘,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服。虛甚當煎濃膏服,並塗患處,多服益善。(《攝生眾妙方》夏枯草湯)②治乳癰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匯言》)③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無時。(《簡要濟眾方》補肝散)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為末。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聖惠方》)⑤治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采,陰幹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下。(《綱目》)⑥治產後血暈,心氣欲絕者:夏枯草搗絞汁,服一盞。(《綱目》)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錢,膽南星五分,防風一錢,釣鉤藤一錢。水煎,點水酒臨臥時服。(《滇南本草》)⑧治頭目眩暈:夏枯草(鮮)二兩,冰糖五錢。開水沖燉,飯後服。(《閩東本草》)⑨治羊癎風、高血壓:夏枯草(鮮)三兩,冬蜜一兩。開水沖燉服。(《閩東本草》)⑩預防麻疹:夏枯草五錢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11.治小兒菌痢:一歲以下,夏枯草一兩,半枝蓮五錢;二至六歲,夏枯草、半枝蓮各一兩;六至十二歲,夏枯草、半枝蓮各一兩半。水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12.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疼痛:鮮夏枯草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13.治撲傷金瘡:夏枯草搗爛,罯上。(《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
2.《滇南本草》: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癧,周身結核。
3.《生草藥性備要》:去痰消膿。治瘰癧,清上補下,去眼膜,止痛。
4.《本經》:主寒熱、瘰癧、鼠瘺、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5.《本草從新》:治瘰癧、鼠瘺、癭瘤、癥堅、乳癰、乳巖。
6.《科學的民間藥草》:有利尿殺菌作用。煎劑可洗創口,治化膿性外癥。洗滌陰道,治陰戶及子宮粘膜炎。
7.《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淋病、子宮病有效;並能治高血壓,能使血壓下降。
8.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不言及。觀其退寒熱,虛者可使,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9.《綱目》:黎居士《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
10.《本草通玄》:夏枯草,補養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氣。目痛、瘰癧皆系肝癥,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傷胃,與參、術同行,方可久服無弊。
11.《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書所論治功,多言散結解熱,能愈一切癭癧濕痹,目珠夜痛等癥,似得以寒清熱之義矣。何書又言氣稟純陽,及補肝血,得毋自相矛盾乎?詎知氣雖寒而味則辛,凡結得辛則散,其氣雖寒猶溫,故雲能以補血也。是以一切熱郁肝經等證,得此治無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屬內火;治不宜用。
12.《重慶堂隨筆》: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見矣。陳久者其味尤甘,入藥為勝。
13.《本草正義》:夏枯草之性,《本經》本言苦辛,並無寒字,孫氏問經堂本可證。而自《千金》以後,皆加一寒字於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謂其稟純陽之氣,得陰氣而即死,觀其主瘰癧,破癥散結,腳腫濕痹,皆以宣通泄化見長,必具有溫和之氣,方能消釋堅凝,疏通窒滯,不當有寒涼之作用。石頑《逢原》改為苦辛溫,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溫能流通,善於宣泄肝膽木火之郁窒,而順利氣血之運行。凡凝痰結氣,風寒痹著,皆其專職。
【臨床應用】
1.治療肺結核:對浸潤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血型播散型肺結核,均有一定療效。取夏桔草2兩,水煎分2-3次口服;或用夏枯草20斤加水煎至5000ml時,加紅糖2市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ml,1個月為一療程。服藥後咳嗽、胸痛、咯痰、發燒、咯血等癥狀均見消失或減輕,病竈亦見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轉。對肺結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1兩,以黃酒2兩加水適量浸泡,然後蒸至無酒味時過濾,成人每次20-40ml,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
2.治療滲出性胸膜炎:用夏枯草1斤,加水2000ml,煎至1000-1200ml,每次口服30-50ml,日服3次。必要時配合其他對癥治療,但不加抗癆藥物。治療9例滲出性胸膜炎患者,除2例好轉自動出院外,余均痊愈。平均住院35.6天,退熱7.7天,積液吸收24.7天。
3.治療細菌性痢疾:取夏枯草2兩,水浸10小時,文火煎2小時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為一療程。或取夏枯草幹枯花穗制成100%流浸膏,小兒每歲每次1-2ml,成人每次20-30ml,日服2-3次。服藥後平均3天退熱;裏急後重及大便次數平均4-6天消失或轉為正常;腹痛及粘膜病變消失較慢,平均10天。服藥期未發現副作用。
4.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以夏枯草為主治療本病75例,其中62例達臨床治愈標準。劑量及用法:每日用夏枯草2兩,大棗1兩,加水1500ml,文火煨煎,搗棗成泥,煎取300ml,去渣,3次分服。重癥病例可酌增劑量。或每日用夏枯草2兩,瘦肉2兩(剔除脂肪),各加水1200ml,分別煎煮一小時余,再將兩者合並,用文火煨至300ml,去渣,3次分服。一般均以30天為一療程,必要時可停藥2-3日後給第二療程。治療期間,可給維生素B、C及少量葡萄糖作為輔助治療。患者的臨床自覺癥狀消失或改善時間為2-14天;肝脾退縮時間為10-65天;黃疸消退時間為3-31天;各種絮狀濁度試驗的陰轉時間為7-71天。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性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