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竹茹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ZhúRú

【英文名】CAULISBAMBUSAEINTAENIA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tuldoides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xRendle的莖稈的幹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幹。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性狀】本品為卷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炮制】

竹茹: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姜竹茹:取凈竹茹,照姜汁炙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

《全國中草藥匯編》---姜竹茹:取生姜,搗碎,加水少許,壓榨取汁,將姜汁灑於竹茹上,拌勻,用小火微炒,取出,晾幹即得(每100斤,用生姜10斤)。

【性味】甘,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眼,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4.5~9g。

【貯藏】置幹燥處,防黴,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竹茹《*辭典》

【拼音名】ZhúRú

【英文名】CaulisBambusaeinTaeniam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tuldoidesMunro莖的中間層。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幹。

【原形態】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於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幹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曲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密生短柔毛。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主產廣東、海南。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絲條,卷曲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含木質素、纖維素。

【性味】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摘錄】《*辭典》

竹茹《*辭典》

【出處】《本草經集註》

【拼音名】ZhúRú

【別名】竹皮(《金匱要略》),青竹茹(《本草經集註》),淡竹皮茹(《別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砍取莖稈,刮去外層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晾幹。

【原形態】

淡竹(《本草圖經》),又名:水竹(《綱日》),甘竹(《群芳譜》),金竹花(《植物名匯》),光苦竹、釣魚竹、白夾竹、如金竹、杜圓竹、斑真竹、荊竹、羅漢竹。

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稈高7~18米,直徑3~10厘米,圓筒形,綠色,無毛,分枝之一側節間有寬5~10毫米之縱槽,稈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稈籜長於節間,硬紙質,背面無毛或具微毛,稻草色有灰黑色之斑點及條紋;籜耳顯著;籜舌發達;籜葉長披針形,鮮綠色,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主枝三棱形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蠟粉;小枝上端有葉1~3枚。葉鞘淡綠色或稻草色,通常無毛;葉舌短,棕色;葉片質薄,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為長約5毫米之葉柄,邊緣一側平滑,一側具小鋸齒;表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較淡,基部具微毛;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花枝有葉。頂生小穗叢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鱗被3~1,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毫米;雄蕊3,花絲甚長,懸垂於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絲狀,柱頭3枚。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二月。

本植物的根莖(淡竹根)、苗(淡竹筍)、籜葉(淡竹殼)、葉(竹葉)、卷而未放的幼葉(竹卷心)、莖稈經烤灼後流出的液汁(竹瀝)、枯死的幼竹莖稈(仙人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通常栽植於庭園。分布長江流域。

【性狀】為絲狀條片,長短不等,卷曲扭縮作螺旋形,外表黃綠色或淡黃白色,粗糙。質柔韌,有彈性。氣清香,味淡。以色黃綠、絲均勻,細軟者為佳。

【炮制】姜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姜2兩,榨汁去滓,再加開水2兩,與竹茹充分拌勻,置鍋內微炒,取出,晾幹。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甘。"

③《綱目》:"甘,微寒,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苦,性涼。"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寒,無毒。"

【歸經】

入胃、膽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陽明胃經。"

②《藥品化義》:"入膽、胃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膀胱、脾經。"

④《本草求真》:"入肺、胃。"

⑤《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化痰,止吐。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眙動,驚癇。

①《別錄》:"主嘔畹,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②《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④《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⑤《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痢,婦人胎動。"

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⑨《本單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癰痿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熬膏貼。

【註意】《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忌用。"

【附方】

①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②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姜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③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姜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鬥,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⑤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⑥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聖濟總錄》竹茹湯)

⑦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⑨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⑩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方》)

⑾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閉,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渣,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竹茹膏)

【備註】據文獻記載,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詳專條。

【摘錄】《*辭典》

竹茹《中華本草》

【出處】

1.出自《本草經集註》(《中藥大辭典》)、《別錄》(《中華藥海》)。

2.《本草圖經》:堇竹、淡竹、苦竹,《本經》並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只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而小異也。

【拼音名】ZhúRú

【英文名】BambooShavings

【別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hyllostachylnigra(Lodd.exLindl.)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tRendle2.BambusatuldoidesMunro.3.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P.F.Li[BambusabeecheyanaMunrovar.pubescensP.E.Li;Dendrocalamopsisbeecheyana(Munro)Kengf.var.pubescens(P.F.Li)Kengf.]

采收和儲藏:冬季砍伐當年生長的新竹,除去枝葉,鋸成段,刮去外層青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攤放晾幹。

【原形態】1.淡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2.青竿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3.大頭典竹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2.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3.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布:1.淡竹分布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2.青竿竹分布於廣東、廣西。3.大頭典竹分布於廣東、海南及廣西。

【栽培】

生物學特性淡竹:喜溫暖潮濕氣候,忌嚴寒及強風。宜選擇背風向陽山坡、村莊附近緩坡平地及水旁栽種。以濕潤、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微堿性的砂質填土栽培,不宜在瘠薄、粘重的土壤上栽種。

栽培技術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選擇竹竿健壯、節間稠密、分枝矮、枝葉茂盛、竹鞭生長勢強、粗壯、鞭芽新鮮、芽飽滿新鮮、無病蟲害的二年生竹為母竹。挖掘長60cm、寬40cm、深30cm的根盤,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時應多帶鞭根及泥土,不損傷芽胞及須根,切口要砍平,搬運時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叢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來根盤稍大,將竹栽入穴內。先填入一層細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層踏實,並澆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發,並固定竹株。為防止風吹搖動,用支柱四周撐扶固定。田間管理移栽母竹成活後要除草松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鉀肥比例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為原則。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竹銹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可噴灑波爾多液防治。蟲害有竹大象蟲,為害竹筍,在成蟲交尾、產卵期,可進行人工捕捉:幼蟲孵化期,用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噴殺。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不規則的絲狀或薄帶狀,常卷曲扭縮而纏結成團或作創花狀,長短不一,寬0.5-0.7cm,厚0.3-0.5cm。全體淡黃白色、淺綠色、青黃色、灰黃色、灰黃綠色、黃而韌,有彈性。氣稍清香,味微甜。

【化學成份】淡竹的竹茹含有對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丁香醛(syringaldehyde),松柏醛(coniferylaldehyde)。另含對苯二甲酸2'-羥乙基甲基酯(1,4-benzenedicarboxylicacid2'-hydroxyethylmethylester)。

【藥理作用】

1.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2.增高血糖:此外,還有增高血糖作用。

3.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蓖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

2.切制:除去雜質切揉成小團,將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3.姜汁炒:取凈竹茹,加姜汁拌勻,置之不理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幹。每斤竹茹用生姜3兩。

4.姜汁焙:取凈竹茹,加姜汁拌勻,稍悶,壓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焙至兩面顯黃色焦斑,取出,晾幹。每竹茹100kg,用生姜10kg或幹姜3kg。

5.炒制:先將鍋燒熱,放入麥麩,炒至冒煙,加入竹茹翻炒至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竹茹10kg,用麥麩2kg。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飛朱砂細粉1%兌水適量攪勻後,噴曬竹茹,至染成均勻紅色,曬幹。

【性味】甘;微寒

【歸經】脾;胃;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主肺熱咳嗽;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貼。

【註意】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附方】1.竹茹湯(《普濟本事方》),溫中降逆,主治胃熱嘔吐,癥見嘔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脹滿,口臭而渴,噯氣厭食,舌黃脈數。2.滌痰湯(《濟生方》),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3.溫膽湯(《三因極一病癥方論》),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癥。4.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清熱除煩,理氣化痰,主治痰熱內擾,失眠,眩暈,心煩,口苦,舌苔黃膩。5.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幹,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6.桔皮竹茹湯(《金匱要略》),主治胃中熱盛,氣逆上沖。7.竹皮大丸(《金匱要略》),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8.竹茹湯(《聖濟總錄》),治傷暑煩渴不止。9.淡竹茹湯(《千金方》),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10.竹茹膏(《濟生方》),治黃泡熱瘡。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5.《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癎,婦人胎動。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癎,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7.《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8.《本草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

9.《本草經疏》:《經》曰,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也。

10.《藥品化義》: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郁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幹嘔,熱呃咳逆,痰熱惡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癥,悉能奏效。

11.《本經逢原》: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產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匱》治產後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郁遏客邪之慮。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竹茹相關圖片

竹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竹林霄  下一个:竹砂仁>>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