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紫藤子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ZǐTénɡZǐ

【別名】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江蘇植藥誌》),土木鱉(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豆科植物紫藤的種子。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紫藤"條。

【化學成份】種子含金雀花堿。

【性味】蘇醫《中草藥手冊》:"甘,微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江蘇植藥誌》:"治筋骨疼痛。泡酒服。"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殺蟲,止痛,解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炒熟),3~5錢;或浸酒飲。

【註意】本品有毒,內服須炒透。

【附方】治食物中毒、腹痛、吐瀉,並治蟯蟲病:紫藤子炒熟一兩,魚腥草四至五錢,醉魚草七至八錢。水煎(須煎透),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摘錄】《*辭典》

紫藤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本草拾遺》:紫藤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著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

【拼音名】ZǐTénɡZǐ

【英文名】SeedofChineseWisteria

【別名】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土木鱉、藤蘿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紫藤WisteriasinensisSweet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isteriasinensisSweet

采收和儲藏: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果殼,曬幹。

【原形態】紫藤落葉攀援灌木,高達10m。莖粗壯,分枝多,莖皮灰黃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2-40cm;有長柄,葉軸被疏毛;小葉7-13,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幼時兩面有白色疏柔毛;小葉柄被短柔毛。總狀花序側生,下垂,長15-30cm,花大,長2.5-4cm;花萼鐘狀,先端淺裂,萼齒5,上部萼齒不明顯,疏生柔毛;花冠蝶形,紫色或深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個附屬體,翼瓣基部有耳,龍骨瓣鈍,鐮狀,光瑞微彎;雄蕊10,二體;花柱內彎,柱頭頂生,半球狀。莢果長條形,扁平,長10-20cm,密生黃色絨毛。種子偏圓形,l-3顆。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疏林緣、溪谷兩旁,空曠草地,也栽培在庭園內。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陜西、甘肅。北方為種植,長江以南有野生。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扁圓形或略是腎圓形,一面平坦,另面稍隆起,直徑1.2-2.3cm,厚2-3mm;表面淡棕色至黑棕色,平滑,具光澤,散有黑色斑紋,種子一端有細小合點,自合點分出少數條略凹下的弧形脈紋,另端側邊凹陷處有黃白色橢圓形的種臍,並有種柄殘跡。質堅硬,種皮薄,剝去後可見黃白色堅硬的子葉2片。嚼之有豆腥氣,微有麻舌感。以身幹、粒大、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種子含金雀花堿(Cytisine)。

【性味】甘;微溫;有小毒

【歸經】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解毒;驅蟲。主筋骨疼痛;腹痛吐瀉;小兒蟯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炒熟),15-30g;或浸酒。

【註意】本品有毒,內服須炒透。

【附方】治食物中毒、腹痛、吐瀉,並治蟯蟲病:紫藤子炒熟一兩,魚腥草四至五錢,醉魚草根七至八錢。水煎(須煎透),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各家論述】

1.《江蘇植藥誌》:治筋骨疼痛。泡酒服。

2.蘇醫《中草藥手冊》:殺蟲,痛,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紫藤子相關圖片

紫藤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紫藤根  下一个:紫銅礦>>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