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高粱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GāoLiɑnɡ

【別名】蜀黍

【來源】禾本科高粱SorghumvulgarePers,,以種子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

【化學成份】嫩株含氰甙類杜林甙(即葉下珠甙,dhurrin即phyllanthin,C14H17O7N)。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燥濕祛痰,寧心安神。主治濕痰咳嗽,胃痞不舒,失眠多夢,食積。

【用法用量】0.5~1兩。

【備註】

高粱佛焰苞能清熱止血,治一切失血之病。

高粱根能利小便,以及膝痛,腳跟痛。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高粱《*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GāoLiɑnɡ

【別名】木稷、藋粱(《廣雅》),蘆穄(《食物本草》),蜀秫、蘆粟、獲粱(《綱目》),番黍(《甌治遺事》)。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種仁。種子成熟後采收。

【原形態】

蜀黍(張華《博物誌》)

一年生草本,高3~4米。莖圓柱形,節上有黃棕色短毛。葉互生,狹披針形,長達50厘米,寬約4厘米;葉鞘無毛或被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生纖毛。圓錐花序長達30厘米,分枝輪生,無柄小穗卵狀橢圓形,長5~6毫米,成熟時下部硬革質而光滑無毛,上部及邊緣有短毛。穎果倒卵形,成熟後露出穎外,亦褐色。有柄小穗雄性,其發育程度變化甚大。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化學成份】幼芽、果實含p-羥基扁桃腈-葡萄糖甙、水解產生p-羥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

【性味】《綱目》:"甘澀,溫,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①《綱目》:"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粘者與黍米功同。"

②《四川中藥誌》:"益中,利氣,止泄,去客風頑痹。治霍亂,下痢及濕熱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

【附方】治小兒消化不良:紅高粱一兩,大棗十個。大棗去核炒焦,高粱炒黃,共研細末。2歲小孩每服二錢;3~5歲小孩每服三錢,每日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取碾高粱的第2遍糠,除凈硬殼等雜質,置鍋中加熱翻炒,至呈黃褐色,有香味時取出放冷。每天3~4次,每次0.5~1錢口服。治療104例,其中100例多在服藥6次以內治愈,4例無效。

【摘錄】《*辭典》

高粱《中華本草》

【拼音名】GāoLiɑnɡ

【別名】木稷、蜀黍、蜀秫、蘆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種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rghumvulgarePers.

采收和儲藏:秋季種子成熟後采收,曬幹。

【原形態】高粱,一年生栽培作物。稈高隨栽培條件及品種而異,節上通常無白毛髯毛。葉鞘無毛或被白粉;葉舌硬紙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葉片狹長披針形,長達50cm,寬約4cm。圓錐花序有輪生、互生或對生的分枝;無柄小穗卵狀橢圓形,長5-6mm,穎片成熟時下部硬革質,光滑無毛,上部及邊緣具短柔毛,兩性,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穗軸節間及小穗柄為線形,邊緣均具纖毛,但無縱溝;第1穎背部突起或扁平,成熟時變硬而光亮,有窄狹內卷的邊緣,向先端漸內折,第2穎舟形,有脊;第1外稃透明膜質,第2外稃長圓形或線形,先端2裂,從裂齒間伸出芒,或全緣而無芒。穎果倒卵形,成熟後露出穎外,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我國北方普遍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環境。耐旱。宜選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4-5月播種,按行距50cm開溝,點播,間距約20cm,播後蓋土。

田間管理,出苗後,中耕除草2-3次,結合中耕除草,將過密的苗間掉。追肥1-2次,肥料以氮肥和廄肥為主。

【化學成份】本品幼芽、果實含對-羥基扁桃腈-葡萄糖甙(p-hydroxymandelonitril-glucoside)。

【性味】味甘;澀;性溫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健脾止瀉;化痰安神。主脾虛泄瀉;霍亂;消化不良;痰濕咳嗽;失眠多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高粱相關圖片

高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高梁泡葉  下一个:高粱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