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LǐZi
【別名】李實(《別錄》),嘉慶子(《兩京記》)。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果實。
【原形態】
李(《詩經》)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無毛,紅棕色有光澤。葉通常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6~1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至柄,邊緣具密鈍細復齒,上面中脈疏生長毛,下面脈腋間有束毛,余無毛;葉柄長1~2厘米,有數腺點。花常3朵簇生,白色,徑1.5~2厘米;花梗長1~1.5厘米,無毛;萼長圓狀卵形,無毛;花瓣5;雄蕊多數;雌蕊具細長花柱,子房光滑。核果球狀卵形,徑5~7厘米,先端梢尖,基部深陷,縫痕明顯,被蠟粉,通常黃色或淡黃綠色,或微紅。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常栽培於庭園。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化學成份】果肉中可得天門冬素0.1%,尚含谷酰胺、絲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蘇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性味】
甘酸,平。
①《別錄》:"味苦。"
②《幹金·食治》:"苦酸,微溫,澀,無毒。"
③崔禹錫《食經》:"小冷。"
④《日用本草》:"味苦甘酸,微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肝、腎。"
【功能主治】
清肝滌熱,生津,利水。治虛勞骨蒸,消渴,腹水。
①《別錄》:"除痼熱,調中。"
②孟詵:"去骨節間勞熱。"
③《日華子本草》:"益氣。"
④《滇南本草》:"治風濕氣滯血凝。"
⑤《醫林纂要》:"養肝,瀉肝,破瘀。"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⑦《泉州本草》:"清濕熱,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勞熱,消渴引飲等證。"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或搗汁。
【註意】
①《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虛。"
②《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生痰,助濕發瘧痢,脾弱者尤忌之。"
【附方】
①治骨蒸勞熱,或消渴引飲:鮮李子搗絞汁冷服。(《泉州本草》)
②治肝腫硬腹水:李子鮮食。(《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李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LǐZi
【英文名】fruitofJampanesePlum.
【別名】李實、嘉慶子、山李子、嘉應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salicinaLindl.
采收和儲藏:7-8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
【原形態】李喬木,高達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密淺圓鈍重鋸齒。花兩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排成不規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
資源分布:除內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征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對土壤只要土層較深,有一定的肥力,不論何種土質都可以栽種。對空氣和土壤濕度要求較高,極不耐積水,果園排水不良,常致使爛根,生長不良或易發生各種病害。宜選擇土質疏松、土壤透氣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和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建園。
栽培技術用分株和嫁接繁殖。生產上提倡用嫁接繁殖。常用的砧木有毛桃和李砧。芽接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枝接宜於冬季或早春萌芽前進行。苗木質量對定植以後的生長狀況關系極大,註意選擇壯苗栽培才能早結豐產。為便於田間操作,可采用寬行密株的栽植方式,在立地條件好的果園,可用4m×6m的行株距,在立地條件差的果園可用3m×5m的行株距。
田間管理擴坑改土,深翻施重肥。追肥應以勤施薄施,梢期多施為原則。肥料要先稀後濃,用量隨樹體擴大而增加,註意整形控梢,培養豐產樹型,夏剪主要將徒長枝進行摘心或短剪,並疏剪從主幹、主枝萌發出來的徒長枝,冬剪主要是剪去枯枝、病蟲枝、下垂拖地枝。
病蟲害防治炭疽病,為害葉部,早春發芽前噴5度的石硫合劑,或噴1:1:100的波爾多液。流膠言不膠病,為害幹、枝樹皮,夏、秋季對已感病的樹用800倍代森銨或800倍托布津噴射,並刮除病部。蚜蟲,為害新梢,可用煙葉浸出液,連續噴灑2-3次,每隔7-10d噴灑1次。
【性狀】果實呈球狀卵形,直徑2-4cm,先端微尖,基部凹陷,一側有深溝,表面黃棕色或棕色。果肉較厚,果核扁平長橢圓形,長6-10mm,寬4-7mm,厚約2mm,褐黃色,有明顯縱向皺紋。氣微、味酸、微甜。
【化學成份】果實含赤黴素A/32(gibberellinA/32)。還含胡蘿蔔類色素,如β-胡蘿蔔素(β-carcotene),隱黃質(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堇黃質(violaxanthin)及新黃質(neoxanthin),並含維生素A。
【性味】甘;酸;平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消積。主虛勞骨蒸;消渴;食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者,生食,每次100-300g。
【註意】
1.《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虛。
2.《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
3.《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生痰,助濕發瘧痢,脾弱者尤忌之。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除痼熱,調中。
2.孟詵:去骨節間勞熱。
3.《日華子本草》:益氣。
4.《滇南本草》:治風濕氣滯血凝。
5.《醫林纂要》:養肝,瀉肝,破瘀。
6.《隨息居飲食譜》: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7.《泉州本草》:清濕熱,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勞熱,消渴引飲等證。8.《本草求真》:《素問》言李味屬肝,故治多在於肝,正思邈所謂肝病宜李之意也。中有痼熱不調,骨節間有癆熱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則熱得酸則斂,得苦則降,而能使熱悉去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