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貓須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āoXūCǎo

【別名】腎茶、貓須公

【來源】唇形科貓須草屬植物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ClerodendronspicatusThunb.;Orthosiphonaristatus(Blume)Miq.]以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幹。

【性味】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排石利尿。用於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膽結石。

【用法用量】1~2兩。

【備註】(1)海南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rubicundusvar.hainanensis[Orthosiphonrubicundusvar.hainanensisSun]與上種類似,亦同等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貓須草《*辭典》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MāoXūCǎo

【別名】貓須公、腎茶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貓須草的全草。全年可采,切段,曬幹。

【原形態】亞灌木,高0.5~1米。莖枝四方形,紫褐色。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5~5厘米,邊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兩面被毛,下面具腺點;葉柄長1~3厘米。花淡紫色,2~3朵一束對生,總狀花序式排列於枝頂;萼管狀,5齒裂,結果時下傾,上面裂齒大,膜質;花冠管纖弱,肢2唇形,上唇3~4裂,下唇全緣;雄蕊4,2長2短,花絲伸出花冠之外,形如貓須,長4~6厘米;花盤前面腫脹:花柱頂端棒狀。小堅果球形,表面有網紋。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生於陽光充足的曠地上,分布我國南部。多為栽培。

【化學成份】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鹽和鉀鹽,揮發油、皂甙、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消旋肌醇。

【性味】甘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去濕,排石利水。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鮮者3~4兩)。

【摘錄】《*辭典》

貓須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MāoXūCǎo

【英文名】HerbofSpicateClerodendranthus

【別名】貓須公、腎茶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腎茶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exH.Wi[ClerodendronspicatusThunb.]

采收和儲藏:在高溫高濕地區,腎茶終年生長,尤以4-10月生長旺盛。一般每年可采收2-3次,管理得好,可收4次,每次在現蕾開花前采收為佳,宜選晴天,割下莖葉,曬至七成幹後,於清晨捆紮成把(防止葉片脫落,再曝曬至全幹即可)。一般每1hm2可收幹的枝葉1500-2250kg,鮮幹比為5.6-6.5:5。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4-3cm,被短柔毛;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8.5cm,寬1-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下延至葉柄,邊緣在基部以上具粗牙齒工疏圓齒,齒端具小突尖,兩面被短柔毛及腺點。輪傘花序具6朵花,在主莖和側枝頂端組成間斷的總狀花序,長8-12cm;苞片圓卵形,長約3.5mm,先端柔尖,下面密被短柔毛,邊緣具緣毛;花萼鐘形,長5-6mm,外面被微柔毛及腺點,花後增大,上唇大,圓形,下唇具4齒,齒三角形,先端具芒尖,正中2齒比側2齒長1倍,邊緣均具短緣毛;花冠淺紫色或白色,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具腺點,花冠筒極狹,長9-19mm,直徑約1mm,上辰大,外反,3裂,中裂片較大,先端微缺,下唇直伸,長圓形,微凹;雄蕊4,極度超出花冠筒外2-4cm,前對略長,花藥小;子房4裂,花柱長長地伸出,柱頭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卵形,深褐色,具皺紋。花期5-11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1000m的林下潮濕處或草地上,更多的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臺灣、海南、廣西、雲南西雙版納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高溫多濕環境,怕寒,怕旱,忌積水,耐肥。年平均氣溫18-24℃的地區,生長正常,平均氣溫25-30℃的高溫多雨月份生長迅速旺盛,月平均氣溫17℃以下時生長停止,氣溫低於4℃時,葉紅、枯萎、死亡。宜選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壤或壤土,且具有適當蔭蔽的環境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多用扡插繁殖或分株繁殘。扡插繁殘:適宜的扡插時間,北方7-8月;南方四季均可,以3-4月份為好。插條長10cm,每截段保留2-3節,插穗宜隨剪隨插,行距15-20cm,株距5-7cm,插後保持蔭蔽,濕潤,約2星期內生根,存活後15d左右可移栽,行株距30cm左右為宜。分株繁殖:在生長旺季到來之前時行,分株取苗(包括下垂觸地生根的老枝)直接移栽。

田間管理移栽後註意保濕,生長期適時除草、松土和追肥,肥料以腐熟廄肥或人畜糞尿等有機肥為好。

【性狀】

性狀鑒別全草長30-70cm或更長。莖枝呈方柱形,節稍膨大;老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斷面木質,周圍黃白色,中央髓部白色;嫩枝對生,紫褐色或紫紅色,被短小柔毛。葉對生,皺縮,易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cm,寬1-3cm,先端尖,基部楔形,中部以下的葉片邊朋鋸齒,葉脈紫褐色,兩面呈黃綠色或暗綠色,均有小柔毛。葉對生,皺縮,易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cm,寬1-3cm,先端尖,基部楔形,中部以上的葉片邊緣有鋸齒,葉脈紫褐色,兩面呈黃綠色或暗綠色,均有小柔毛;葉柄長約2cm。輪傘花序每輪有6花,多已脫落。氣微,莖味淡,葉味微苦。

以莖枝幼嫩、色紫紅、葉多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芭四棱形,表皮細胞1列,被有多種類型毛茸。皮層薄壁細胞5-10列,於棱角處有厚角細胞3-6列。中柱鞘纖維木化,3-10個一群,斷續成環。韌皮部薄壁細胞小而略皺縮。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少數2-3個相柔,徑向散列,木薄壁細胞、木纖維均呈方殂或多角形,木射線寬1-2細胞。骨部薄壁細胞具壁孔。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有毛茸,下表皮具氣孔。柵欄組織細胞1列,海綿組織細胞4-6列,排列疏松。主脈處表皮內側均有厚角組織,維管束外韌型。

粉末特征:棕色。①莖的韌皮纖維直徑26-42μm,長100μm以上,壁木化,具壁孔。②木纖維直徑31-46μm,長1000μm以上,壁微木化,具壁孔。③管胞直徑30-80μm,長500-1000μm。④葉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彎曲,氣孔直軸式。⑤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82-96μm,柄單細胞。⑥腺毛頭部單位細胞,直徑41-63μm柄單細胞。⑦單細胞非腺毛基部直徑31-38μm,長81-108μm;多細胞非腺毛,2-5細胞,基部直徑62-80μm,壁厚,具壁疣。⑧螺紋導管。此外,有莖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正方形;髓薄壁細胞類圓形,有紋孔;油滴。

【化學成份】全草含三萜類,甾醇類,黃酮類,按發油及其他成分。三萜類:α-香樹脂醇(α-amyrin)熊果酸(ursolicacid)。甾醇類: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黃酮類: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6-甲氧基芫花素(6-methoxygenkwanin)[1],5,3′-二羥基-6,7,4′-三甲氧基黃酮(3′-hydroxy-5,6,7,4′-tetramethoxyflvone)[1,2],高山黃苓素四甲醚(scutellareintetramethylether)[3],異甜橙素(isosinensetin),5-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醇(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ol),5,6,7,4′-四甲氧基黃酮(5,6,7,4′-tetram-ethoxyflavone)[4]tffavone)[4]等。揮發油:檸檬烯(limonene),龍腦(borneol),廘香草酚(thymol)。此外還含酒石酸(tartaricacid),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戊糖(pentose),葡萄糖醛酸(glucoronicacid),羥基乙酸(glycolicacid),皂甙(saponin)和無機鹽[2]等。

【藥理作用】貓須草中的橙黃酮、高山黃苓素四甲醚在體外試驗中對艾氏腹水癌細胞生長有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IC50分別為30μg/ml、5μg/ml[1]。高山黃苓素四甲醚在體外對鼻咽癌(KB)也有細胞毒作用,ED50為27μg/ml,但體內試驗沒有抗癌活性[2]。

【性味】味甘;淡;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膽結石;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貓須草相關圖片

貓須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貓腿姑  下一个:貓眼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