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TǔRénShēn
【別名】櫨蘭、飛來參、瓦參、桃參、申時花
【來源】為馬齒莧科土人參屬植物錐花土人參Talinumpaniculatum(Jacq.)Gaertn.[T.patens(L.)Willd.;T.crassifoliumauct.nonWilld],以根和葉入藥。秋、冬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幹;葉則隨時可采,或秋季采集,曬幹或蒸後曬幹備用。
【原形態】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60厘米。根粗壯,有時多分枝,旁生纖細的側根,全體肉質,表面棕褐色,內部乳白色。莖直立,下部分枝,基部稍木質化。單葉互生。夏季開淡紫紅色小花,集成頂生或測生疏散的圓錐花序。朔果近圓球形,熟時灰褐色。種子細小,多數,黑色,有突起。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潤肺生津。用於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泄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土人參《*辭典》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TǔRénShēn
【英文名】PanicledFameflowerRoot
【別名】水人參(《天寶本草》),參草、土高麗參、假人參(《中國藥植誌》),土洋參(《貴州民間方藥集》),土參、紫人參(《福建民間草藥》),瓦坑頭(《廣西中藥誌》),福參(《閩南民間草藥》),土紅參(《閩東本草》),飛來參(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瓦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8~9月采,挖出後,洗凈,除去細根,刮去表皮,蒸熟曬幹。
【原形態】
櫨蘭,又名:波世蘭、紅芍藥、申時花、煮飯花。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60厘米左右,肉質,全體無毛。主根粗壯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莖圓柱形,下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質化。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6~7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尖或鈍圓,全緣,基部漸次狹窄而成短柄,兩面綠色而光滑。莖頂分枝成長圓錐狀的花叢,總花柄呈紫綠或暗綠色;花小多數,淡紫紅色,直徑約6毫米,花柄纖長;萼片2,卵圓形,頭尖,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0余枚,花絲細柔;雌蕊子房球形,花柱線形,柱頭3深裂,先端向外展而微彎。蒴果,熟時灰褐色,直徑約3毫米。種子細小,黑色,扁圓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葉(土人參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常栽於村莊附近的陰濕地方。分布浙江、扛蘇、安徽、福建、河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幹燥根呈圓錐形,直徑1~3厘米,長短不等,有的微彎曲,下部旁生側根,並有少數須根殘留。肉質堅實。表面棕褐色,斷面乳白色。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甘,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平。"
③《南寧市藥物誌》:"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健脾潤肺,止咳,調經。治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
①《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
②《南寧市藥物誌》:"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後虛弱。"
③《四川中藥誌》:"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後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不調,癤腫。"
⑤《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核咳嗽,潮熱盜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多尿癥:土高麗參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盜汗、自汗:土高麗參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④治勞倦乏力:土人參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幹一只。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脾虛泄瀉:土人參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土人參《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TǔRénShēn
【別名】參草、土高麗參、假人參、土洋參、土參、紫人參、瓦坑頭、福參、土紅參、飛來參、瓦參、錐花、土人參、桃參、申時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linumPaniclatum(Jacq·)Gaertn.[T.patens(Jacq)Willd.]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挖出後,洗凈,除去細根,曬幹或刮去表皮,蒸熟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無毛。主根粗壯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莖直立,有分枝,圓柱形,基部稍木質化。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7cm,寬2.5-3.5cm,先端漸尖或鈍圓,全緣,基部漸狹而成短柄。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二歧狀分枝,小枝及花梗基部均具苞片;花小兩性,淡紫紅色,直徑約6mm;萼片2,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0枚以上;子房球形,花柱線形,柱頭3深裂,先端外展而微彎。蒴果近球形,直徑約4mm,3瓣裂,熟時灰褐色。種子多數,細小,扁圓形,黑色有光澤,表面具細腺點。花期6-7日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田野、路邊、墻腳石旁、山坡溝邊等服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性喜溫暖、向陽。以較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夾沙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在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高畦.畦面開橫溝,溝距33cm,深4-6cm,播幅寬10-13cm。每1hm2用種子0.9kg左右,混到拌有人畜糞水的草木灰裏,使成種子灰,播時先在溝裏施入人畜糞水,再把種子灰勻撒溝裏。
田間管理發芽後要註意除草。苗高2~3cm時,要追施人畜糞水提苗。苗高7~10cm時,要勻苗、補苗,每隔6cm左右留苗1株,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月再中除和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為主。
【性狀】
性狀鑒別根圓錐形或長紡錘形,分枝或不分枝。長7-15cm,直徑0.7-1.7cm。頂端具木質莖殘基;表面灰黑色,有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項根痕。除去栓皮並經煮後表面為灰黃色半透明狀,有點狀須根痕及縱皺紋,隱約可見內部縱走的線管束、質堅硬,難折斷。折斷面,末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質狀,中央常有大空腔。氣微,味淡、微有粘滑感。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殘留或已去除。皮層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韌皮部較窄,薄壁細胞含有少量草酸鈣簇晶。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導管常1-2列,呈放射狀排列,近形成層處可達3-4列,中心部位多散在,直徑約45μm;木薄壁細胞含大量草酸鈣簇晶,射線寬8-24列組細胞。
粉末特征:淡黃棕色。①草酸鈣簇晶頗多。單個簇晶直徑15-53μm,晶瓣不甚整齊,有時形如眾多砂晶或不規則方晶的堆積狀。②澱粉粒較多.單粒,類球形或近橢圓形,層紋不甚明顯。③壁增厚的薄壁細胞為韌皮部或基外側的細胞,呈不規則長萬形或闊披針形.壁呈念珠狀增厚,非木化,可見圓形壁孔。
④木薄壁纖維較少,披針形或長形,兩端較尖,或一端較尖,另一端鈍圓;壁增厚,微木化,壁孔稀疏。⑤導管網紋或近網紋狀的梯紋;壁木化。⑥木體細胞表面觀近六角形,切面觀切向延長,壁增厚。⑦草酸鈣方晶少見。⑧棕色團塊可見,形狀、大小不一。
【性味】甘;淡;性平
【歸經】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氣潤肺;止咳;調經。主氣虛芝倦;食少;泄瀉;肺癆咳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產婦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2.《南寧市藥物誌》: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後虛弱。3.《四川中藥誌》: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後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不調,癤腫。5.《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核咳嗽,潮熱盜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