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酸模葉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SuānMóYè

【來源】為蓼科植物酸模的葉片。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酸模"條。

【化學成份】葉含牡荊素、金絲桃甙、蝴蝶梅黃素及維生素C_63毫克%,鞣質17.3~36.7%。莖葉含草酸鈣、酒石酸。新鮮植物含草酸0.82%,碳酸鉀63%,維生素C_86~108毫克%。

【性味】《本草拾遺》:"酸。"

【功能主治】《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消傷腫、瘡毒,治疥癬。"

【附方】

①治皮膚濕疹及湯火仿:酸模全草、椿根白皮各二兩,案樹葉一兩,凍青葉一兩。共為細末,油調塗。(《常用中草藥配方》)

②治慢性便秘:酸模全草三錢,芒硝四錢,枳殼三錢。水煎服。(《常用中草藥配方》)

【摘錄】《*辭典》

酸模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拾遺》

【拼音名】SuānMó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酸模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acetosa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m。根為肉質須根,黃色。莖直立,通常不分枝,無毛,或稍有毛,具縱溝紋,中空。單葉互生;葉片卵狀長圓形,長5-15cm,寬2-5cm,先端鈍或尖,基部箭形或近戟形,全緣,有時略呈波狀,上面無毛,下面及葉緣常具乳頭狀突起;莖上部葉較窄小,披針形,具短柄,或無柄且抱莖;基生葉有長柄;托葉鞘膜質,筒狀,破裂。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頂生,狹圓錐狀,分枝稀,花數朵簇生;雄花花被片6,橢圓形,排成2輪,內輪花被片長約3mm,外輪稍狹小;雄蕊6,花絲甚短;雌花的外輪花被片反折向下緊貼花梗,內輪花被片直立,花後增大包被果實,徑約5mm,圓形,全緣,各有一不明顯的瘤狀突起;子房三棱形,柱頭3,畫筆狀,紫紅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山坡及濕地。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狀】性狀鑒別葉多皺縮。完整葉展平後基生葉有長柄,長可達15cm左右;莖生葉無柄或抱莖;葉片卵狀長圓形,長5-15cm,寬2-5cm,先端鈍或微尖,基部箭形或近戟形,全緣或微呈波狀,葉表面不甚光滑,枯綠色;托葉鞘膜質,斜截形。氣微,味苦、酸、澀。

【化學成份】酸模葉中含大黃酚(chrysophanol),1,8-二羥基蒽醌(l,8-dihydroxyanthraquione),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1],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楊梅黃酮(myricetin)[2],牡荊素(vitexin)[3],金絲桃甙(hyperoside)[4],堇黃質(violaxanthin)[5],鞣質[6],草酸鈣,酒石酸(tartaricacid)[7],氨基酸[8]和維生素(vitamin)C[9]。

【性味】酸;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泄熱通秘;利尿;涼血止血;解毒。主便秘;小便不利;內痔出血;瘡瘍;丹毒;疥癬;濕疹;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塗。

【附方】①治皮膚濕疹及燙火傷:酸模全草、椿根白皮各二兩,案樹葉一兩,凍青葉一兩。共為細末,油調塗。(《常用中草藥配方》)②治慢性便秘:酸模全草三錢,芒硝四錢,枳殼三錢。水煎服。(《常用中草藥配方》)

【各家論述】《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消傷腫、瘡毒,治疥癬。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酸模葉相關圖片

酸模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酸模  下一个:酸石榴>>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