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ìLí
【別名】紅小掃帚苗、鐵掃帚苗、雞冠冠草、刺穗藜
【來源】藜科藜屬植物刺藜ChenopodiumaristatumL.[Teloxysaristata(L.)Moq.],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段,曬幹。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祛風止癢。外用治過敏性皮炎,蕁麻疹。
【用法用量】2兩,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刺藜《*辭典》
【出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CìLí
【別名】紅小掃帚苗、鐵掃帚苗
【來源】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凈、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莖直立,圓柱形,稍有條棱,白綠色,老時帶紅色,通常無毛,分枝多,開展,下部枝較長,上部枝漸短。葉互生,條形或披針形,長2.5~5.5厘米,寬3~7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圓,基部漸狹,全緣,無毛。主脈明顯;葉柄不明顯。二歧聚傘花序,分枝多且密,枝先端具刺芒,花多數,小形,單生,近無梗,生於芒狀小枝腋內;花被片5,狹長圓形,稍具隆脊,背部綠色,具白色邊緣,或帶紅色邊緣,內曲。胞果圓形,頂基壓扁;果皮膜質。種子橫生,邊緣有棱,黑褐色。果熟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於砂質地、田邊路旁,為耕地雜草。分布吉林、黑龍江、遼寧、寧夏、河南、河北等地。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祛風止癢。
【附方】治風瘡疙瘩,蕁麻疹:刺藜二兩。煎水外洗。
【摘錄】《*辭典》
刺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河南省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CìLí
【別名】紅小掃帚苗、鐵掃帚苗、野雞冠子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rbaChenopodiiAristati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收割全草,除去雜質,洗凈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植物體通常呈圓錐形,高15-40cm。莖直立,多分枝,有條紋,老時帶紅色,通常無毛或有疏毛。葉互生,有短柄;葉片狹披針形至線形,長2-5cm,寬4-10mm,先瑞漸尖,基部狹窄,全緣,主脈明顯,黃白色。花序生於枝端和葉腋,為復二歧聚傘花序,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花小形,兩性,近無柄;花被片5,長圓形,先端鈍圓或驟尖,背部稍肥厚,綠色,邊緣膜質,果時開展。雄蕊5,不外露。胞果圓形,先端壓扁,不全包於花被內,果皮膜質,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圓形,邊緣有棱,黑褐色,有光澤。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沙質地、田邊路旁,為耕地雜草。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河南。
【性狀】
性狀鑒別全草灰黃至黃綠色。葉皺縮破碎,全緣。花序生於枝端及葉腋,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胞果圓形,果皮透明膜質,與種子貼生。種子圓形,黑褐色,長不及1mm,有光澤。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①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均有不定式氣孔。②胞果表面觀:果皮薄膜狀,表面皺縮,細胞輪廓不清。③種皮表皮細胞柵狀,棕色。④花冠裂片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⑤柱頭細胞多數是長乳突狀。③花粉粒圓球形,直徑約20μm,表面隱約可見散孔點。
⑦枝端尖刺,由眾多端尖的薄壁細胞組成。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祛風止癢。主月經過多;痛經;閉經;過敏性皮炎;等麻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