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風氣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FēnɡQìCǎo

【別名】汗蘇麻(《貴州民間藥物》),仁皂刺、乳癰藥(《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秋季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革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基部稍有彎曲,著地的節上生根,上部分枝帶紫紅色,有細毛,下部光滑。葉對生;基部葉較小,花時雕落;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20厘米,寬3~12厘米,先端尖銳或圓鈍,基部圓楔形或楔形,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兩面疏生短毛;葉柄長1~6厘米。頭狀花序有梗,長1~3厘米,直徑7~10毫米;總苞半圓形,苞片2層,狹橢圓形,長約5毫米,先端圓鈍,基部稍有連合;管狀花,長2.5毫米,上部鐘形,5齒裂;花柱分枝伸出。瘦果倒橢圓形,長約4毫米,上部圓鈍,下部窄狹,全體具腺點或細瘤;冠毛4枚,長約1毫米,基部連合成環。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於水邊及低濕地。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微寒,味辛甘。"

【功能主治】

①《貴州民間藥物》:"除風濕,解表。治風濕骨節疼痛,外感。"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牙痛,乳癰。"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或煎湯。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附方】治外感:風氣草、姨媽菜、生姜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取鮮下田菊3~4兩(或幹品1~2兩),水煎服,每天1劑。如黃疸已退,小便清利時,加瘦豬肉1兩。忌酒。治療180例,有一定效果。

【摘錄】《*辭典》

風氣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FēnɡQìCǎo

【英文名】CommonAdenostemaHerb

【別名】仁皂刺、乳癰藥、白龍須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denostemmalauenia(L.)O.Kuntz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原形態】下田菊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單生,通常上部叉狀分枝,具白色短柔毛,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6cm,有狹翼;葉基生者小,花期雕落,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20cm,寬3-12cm,先端雕落,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20cm,寬3-12cm,先端銳尖或圓鈍,基部圓楔形或楔形,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兩面疏被短毛。頭狀花序小,梗長1-3cm,直徑7-10mm;總苞半球形,果期寬達10mm;總苞片2層,近等長,狹長橢圓形,長約5mm,先端圓鈍,基部稍有連合;外層苞片大部合生,外面疏被白色長柔毛;管狀花長約2.5mm,上部鐘形,5齒裂;花柱分枝伸出。瘦果倒橢圓形,長約4mm,上部圓鈍,下部狹,有侏點或細瘤;冠毛4枚,長約1mm,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水邊、路旁、沼澤地及林下低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

【化學成份】全草含多種貝殼杉烷型二匝類成分:對映-11α-羥基-15α-乙酰氧基-16-貝殼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α-acetoxykaur-16-en-19-oicacid),對映-11α-二羥基-16-貝殼杉烯-19-酸(ent-11α,15α-dihydroxykaur-16-en-19-oicacid),(16R)-對映-11α-羥基-15-所代-19-貝殼杉酸[(16R)-ent-11α-hydroxy-15-oxo-kau-ran-19-oic-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貝殼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acid)[1],下田菊酸(adenostemmoicacid)A、B、C、D、E、F、G和下田菊甙(adenos-temmoside)A、B、C、D、E、F、G[2]。

【性味】味辛;微苦;性驚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主感冒發熱;黃疸肝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濕熱痹;乳癰;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除風濕,解表。治風濕骨節疼痛,外感。

2.《廣西藥植名錄》:治牙痛,乳癰。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風氣草相關圖片

風氣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風輪菜  下一个:風藤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