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GōuJúHé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種子。
【化學成份】含檸檬烯0.09%、歐芹屬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內酯,以及蔗糖、β-谷甾醇。還含脂肪油1.9%,其中的脂肪酸組成是棕櫚酸19.1%、硬脂酸2.3%、亞油酸42.6%、油酸20.3%、亞麻酸7.6%,尚含四烯型脂肪酸1.6%等。又含獨活素、酸橙皮油素和6-甲氧基酸橙皮油素。
【功能主治】《綱目》:"腸風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
【摘錄】《*辭典》
枸橘核《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GōuJúHé
【英文名】SeedofTrifoliate-orange
【別名】臭橘子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uifoliata(L.)Raf.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cirustuifoliata(L.)Raf.[CitrustrifoliataL.]
采收和儲藏:果實成熟時,剖開,取出種子,洗凈,曬幹備用。
【原形態】枸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於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於枝上。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多栽培於路旁、庭園作綠籬。
資源分布: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化學成份】本品含檸檬烯(limonene),歐芹屬素乙(imperatorin)和少量香柑內酯(bergapten)以及蔗糖(sucr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含脂肪油1.9%,其中含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acid)。此外,本品尚含獨活內酯(heraclenin),橙皮油內酯(aurapten)和6-甲氧基橙皮油內酯(6-methoxyaurapten)。
【性味】辛;平
【歸經】大腸經
【功能主治】止血。主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1.5-3g,每日2次。
【各家論述】《綱目》:腸風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