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HēièJíDòu
【來源】為豆科植物黑萼棘豆的全草。8~9月采收,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莖細弱,散生。羽狀復葉,長5~15厘米;葉軸細瘦,疏生黃色長柔毛;托葉基部連合,卵形,與葉柄分離,小葉9~25,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1毫米,寬2~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疏生黃色長柔毛。花3~10朵排成腋生傘形狀總狀花序;總花梗長8~14厘米,有疏長柔毛;花萼鐘狀,長約4~6毫米,寬2~3.5毫米,密生黑色短柔毛棍有黃色長柔毛,萼齒條形;花冠藍色,長約12毫米,旗瓣寬卵狀三角形,龍骨瓣有長僅1/2毫米的喙。莢果長橢圓形,下垂,長1.5~1.7厘米,寬7~8毫米,膜質,密生黑色長柔毛。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或牧區山坡和草原中。分布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及雲南西北部。
【性味】
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甘淡,溫。"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甘,溫。"
【歸經】《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腎、脾、膀胱經。"
【功能主治】
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排毒醫瘡,利尿消腫。治腹水,皮水,風疹,丹毒。"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退燒,鎮痛,催吐,利尿。治潰瘍病,胃痙攣,水腫;外用熬膏治創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6錢。
【摘錄】《*辭典》
黑萼棘豆《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HēièJíDòu
【英文名】HerbofBlackcalyxCrazyweed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黑萼棘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tropismelanocalyxBunge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收,曬幹。
【原形態】黑萼棘豆多年生草本,高10-15c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或牧區山坡和草原中。
資源分布:分布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及雲南西北部。
【性味】甘談;溫
【歸經】腎;脾;膀胱經
【功能主治】排毒療瘡;利尿消腫;退燒鎮痛。主潰瘍病;胃痙攣;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18g。外用:熬敷。
【各家論述】
1.《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排毒醫瘡,利尿消腫。治腹水,皮水,風疹,丹毒。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鑒》:退燒,鎮痛,催吐。治潰瘍病,胃痙攣,水腫;用熬膏治創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