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黃顙魚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uánɡSǎnɡYú

【別名】嘎牙子、黃臘丁、黃鰭魚、鰑絲、央絲

【來源】鯡形目鲿科(鮠科)黃顙魚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以全魚入藥。

【生境分布】長江、黃河、珠江、西江及黑龍江流域。

【功能主治】袪風,利水。尚可治小便不利等。

【附方】治水腫:黃顙魚3條,綠豆1兩,大蒜3瓣,水煮爛,均2次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黃顙魚《*辭典》

【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HuánɡSǎnɡYú

【別名】鲿(《詩經》),揚令、黃頰魚、黃鲿魚(陸璣《詩疏》),黃魚(《醫學入門》),黃櫻(《醫林纂要》),黃骨魚(《本草求原》),黃刺魚(《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肉或全體。

【原形態】

體長約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不突出,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頜及口蓋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眼間距隆起。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末端可延至胸鰭基部,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鰓孔大。全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Ⅰ,6~7,位於胸鰭的後上方與腹鰭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後緣有鋸齒。胸鰭Ⅰ7,硬棘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後緣為11~16個。臀鰭條21~25。脂鰭末端遊離,較臀鰭短,並與之相對。尾鰭分叉。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體側有寬而長的黑色斷紋;腹部為淡黃色,尾鰭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白天棲於湖水底層,夜則浮於水面覓食。產卵期一般在4~5月間。

【生境分布】分布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性味】

甘,平。

①《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②《東醫寶鑒》:"性子,味甘,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功能主治】

利小便,消水腫,敷瘰癧。

①陶弘景:"醒酒。"

②《日用本草》:"祛風。"

③《綱目》:"煮食消水腫,利小便;燒灰,治瘰癧久潰不收斂及諸惡瘡。"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註意】

①《日用本草》:"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

②《綱目》:"反荊芥。"

【附方】

①治水氣浮腫:黃顙三尾,綠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爛,去魚食豆,以汁調商陸末一錢服。(《醫林集要》)

②治瘰癧不問破與未破:黃顙魚破開,入蓖麻子二、三十個在肚內,以綿縛定,於廁坑內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凈,用黃泥固濟,文武火煨帶性,爛研末,香油調敷。(《普濟方》)

【摘錄】《*辭典》

黃顙魚《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綱目》:黃顙,無鱗魚也,身尾俱似小鮎,腹下黃,背上青黃,鰓下有二橫骨,兩須,有胃,群遊作聲如軋軋,性最難死。

【拼音名】HuánɡSǎnɡYú

【英文名】Yellowcatfish

【別名】鲿、揚、黃頰魚、黃鲿魚、黃揚、黃魚、黃櫻、黃骨魚、黃刺魚、河龍盾鮠、黃臘丁、黃鰭魚、嘎呀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1,6-7;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棘後緣有鋸齒。胸鰭I,7,硬棘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後緣為11-16個。臀鰭21-25。脂鰭末端遊離,較臀鰭短。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腹部為淡黃色,尾鰭分叉,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生活於江河、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喜棲於有腐敗物質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食性廣,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體長約20cm,表面褐露,光滑,無鱗。全體灰黃色,背部較淺,腹部鮮黃色,體側有綠灰色的暗斑及灰褐色的切痕狀斑點。頭扁寬而秤坦。眼小,側上位,兩眼之間有一縱溝。頭部具四對須,上頜須長及胸鰭基部。背鰭兩個,第1背鰭具強大鋸齒形的硬棘,第2背鰭為脂鰭。胸鰭具1對強棘,棘的外緣有1對鋸齒,內側有強大鋸齒。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利水;解毒斂瘡。主水氣浮腫;小便不利;瘰癧;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註意】

1.《日用本草》: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

2.《綱目》:反荊芥。

【附方】①治水氣浮腫:黃顙三尾,綠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爛,去魚食豆,以汁調商陸末一錢服。(《醫林集要》)②治瘰癧不問破與未破:黃顙魚破開,入蓖麻子二、三十個在肚內,以綿縛定,於廁坑內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凈,用黃泥固濟,文武火煨帶性,爛研末,香油調敷。(《普濟方》)

【各家論述】

1.陶弘景:醒酒。

2.《日用本草》:祛風。

3.《綱目》:煮食消水腫,利小便;燒灰,治瘰癧久潰不收斂及諸惡瘡。

4.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黃顙魚相關圖片

黃顙魚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黃三七  下一个:黃顙魚頰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