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Xī
【別名】白錫(《山海經》),矧(《爾雅》),镴(《周禮》鄭玄註),白镴(《爾雅》郭璞註)。
【來源】為一種銀白色金屬,主要由錫石中煉出。
【原形態】礦物形態詳"錫礦"條。
【生境分布】產於雲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多為塊狀。銀白色,呈金屬狀光澤。條痕銀白色。不透明。驟被曲折,發微細爆音。質柔軟,易切斷,然較鉛稍硬,富展性。斷口鋸齒狀。比重7.2。熔點231.9℃。在空氣中及水中均無變化。若燒之白熾,能發強光而燃成二氧化錫。
【性味】
甘,寒,有毒。
①《綱目》:"甘,寒,微毒。"
②《本經逢原》:"辛,寒,微毒。"
【功能主治】《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瘡。"
【附方】解砒霜毒:錫器於粗石上磨水服之。(《濟急仙方》)
【摘錄】《*辭典》
錫《中華本草》
【出處】
1.《本經》載有“錫銅鏡鼻”。
2.《別錄》謂:“生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一帶)山谷。”3.陶弘景雲:“今則乃出臨賀,猶是分桂陽所置。鉛與錫相似,而入用大異。”4.李時珍曰:“錫出雲南、衡州(今湖南省衡山、常寧、來陽間的湘水流域)。”“銀色而鉛質,五金之中獨錫易制。”綜合歷代文獻,“錫出雲南”、“銀色而鉛質,五金之中獨錫易制”等描述,均符合金屬錫的特點。
【拼音名】Xī
【別名】白錫、镴、白镴、賀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由氧化物類金紅石族礦物錫石中煉出的錫。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ssiterite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四方晶系。晶體常呈粒柱狀,偶見四方柱及四方雙錐面,或為板狀,且有膝狀雙晶出現。顏色從褐色到褐黑色不等,偶有紅、灰、白色,裂隙處顏色較淺。條痕為淡黃、褐黃或黃灰色。新鮮斷面呈金剛光澤,晶面則為油脂狀、瀝青狀光澤。不透明。解理不完全。斷口不平坦或呈次貝殼狀。硬度6-7。相對密度6.8-7.1。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分布於氣成熱液礦床。
資源分布:產於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為塊狀、粒狀或片狀。銀白色;條痕亮銀白色。不透明;具強金屬光澤。體重,質軟,有延性和展性;易切斷。氣微,味淡。以銀白色、光亮者為佳。本品易溶於鹽酸和王水、漸溶於冷的稀鹽酸、稀硝酸和熱的稀硫酸。
【化學成份】主要為錫,並含微量鉛、鋅、銅、釩、鎢、鉍、鉬、銦、鎂、矽、鋇、鍶、鐵、鋁、鈣、錳、鈦、鉻等。
【鑒別】取本品粉末約0.2g,加鹽酸2ml,激烈反應後,靜置。①取上清液加氨試液,生成白色沈澱,不溶於過量的氨試液中。(檢查錫鹽)②取上清液,加氯化高汞少許,振搖,發生白色沈澱;放置後,沈澱變為黑色。(檢查錫鹽)
【性味】甘;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主疔瘡腫毒;楊梅毒瘡;惡毒風瘡
【用法用量】外用:少許,研末調敷。
【註意】本品有毒,不宜內服。同時避免用酒浸泡。《本經逢原》:“錫為砒母,故新造錫器,不可盛酒越宿。制瓶藏藥,須舊錫雜鉛乃佳。”
【附方】《綱目》:“《爾雅》,‘錫’謂之‘(钅引)’。郭璞註雲:白(钅引)也。方木家謂之‘賀’,蓋錫以臨賀出者為美也。”
【各家論述】1.《新修本草》:“錫,出銀處皆有之。”2.《夷堅誌》:“女人多病癭。地饒風沙,沙入井中,飲其水則生癭。故金房人家,以錫為井闌,皆夾錫錢鎮之,或沈錫井中,乃免此患。”3.《綱目》:“許慎《說文》雲:錫者,銀、鉛之間也。《土宿本草》雲:今人置酒於新錫器內,浸漬日久或殺人者,以砒能化錫,歲月尚近,便被采取,其中蘊毒故也。又曰:砒乃錫根。銀色而鉛質,五金之中獨錫易制,失其藥則為五金之賊,得其藥則為五金之媒。《星槎勝覽》言:滿刺加國,於山溪中淘沙取錫,不假煎煉成塊,名曰鬥錫也。""蘇恭不識鉛錫,以錫為鉛,以鉛為錫。其謂黃丹、胡粉為炒錫,皆由其不識故也。今正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