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浙江天舢藥植誌》
【拼音名】XiǎoYèShānJīWěiBɑCǎo
【來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華中介蕨的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莖短而橫走。葉叢生,葉柄禾稈色,長30~70厘米,葉柄與葉軸疏被褐色或淡褐色鱗片;葉片草質,狹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35~60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最寬或稍縮短,1回羽狀復葉作3次羽狀分裂;羽片9~12對,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4~10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有短柄或無柄,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先端漸狹而鈍,羽狀半裂至深裂;葉脈羽狀。孢子囊群卵形、圓形或鉤形,沿軸兩側著生;囊群蓋質薄,邊緣不整齊。孢子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林溪邊陰濕處。分布華東、中南及貴州、雲南、四川、陜西等地。
【功能主治】治下肢癤腫,用新鮮嫩葉,搗爛,加白糖適量,調塗患處。一天換一次。
【摘錄】《*辭典》
小葉山雞尾巴草《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拼音名】XiǎoYèShānJīWěiBɑCǎo
【英文名】CentralChinaDryoathyri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華中介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athyriumokuboanum(Makino)Ching[AthyriumokuboanumMakino]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莖短而橫走。葉叢生,葉柄禾稈色,長30-70cm,葉柄與葉軸疏被褐色或淡渴色鱗片;葉片草質,狹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35-60cm,寬25-35cm,先端漸尖,基部最寬或稍縮短,1回羽狀復葉作3次羽狀分裂;羽片9-12對,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2-25cm,寬4-10cm,先端長漸尖,基部有短柄或無柄,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先端漸狹而鈍,羽狀半裂至深裂;葉脈羽狀。孢子囊群卵形、圓形或鉤形,沿軸兩側著生;囊群蓋質薄,邊緣不整齊。孢子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800m的林下溪溝邊或陰濕谷地。
資源分布:分布華東、中南及甘肅、雲南、四川、陜西等地。
【性味】淡;澀;涼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消腫。主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