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茶油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CháYóu

【來源】本品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或小葉油茶CamelliameiocarpaHu.ms.的成熟種子用壓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性狀】本品為淡黃色的澄清液體。本品在氯仿、乙醚或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對密度在25℃時應為0.909~0.915(附錄ⅦA)。折光率在25℃時應為1.466~1.470(附錄ⅦF)。

【鑒別】取本品2ml,小心加入新制放冷的發煙硝酸-硫酸-水(1:1:1)10ml中,放置片刻,兩液接界處顯藍綠色。

【功能主治】用作註射用茶油的原料及軟膏基質。

【貯藏】遮光,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茶油《*辭典》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CháYóu

【別名】楂油(《農政全書》),拌樹子油(《綱目拾遺》)。

【來源】為山茶科植物油茶種子的脂肪油。

【化學成份】含脂肪油(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性味】

甘,涼。

①《農政全書》:"性寒。"

②《綱目拾遺》:"味甘,性涼。"

③《福建中草藥》:"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化濕,殺蟲解毒。治痧氣腹痛,急性蛔蟲阻塞性腸梗阻,疥癬,湯火傷。

①《農政全書》:"療瘡疥,退濕熱。"

②《綱目拾遺》:"潤腸清胃,殺蟲解毒。"

③《隨患居飲食譜》:"潤燥,清熱,息風,利頭目。"

【用法用量】內服:冷開水送服1~2兩。外用:塗敷。

【附方】

①治絞腸痧:油茶種子油二兩。冷開水送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小兒臉部生癬:茶油塗患部,日塗數次。(《嶺南草藥誌》)

③治湯火傷:茶油、雞蛋清、百草霜。共擂細,搽傷處。(《嶺南草藥誌》)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腸梗阻用生茶油150~200毫升,1次口服。腸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惡心嘔吐癥狀,如茶油服後立即吐出者,必須堅持再服,或服後立即給予鹽姜兩片咀嚼,有一定止嘔作用;對於不能堅持口服及年齡較小的兒童,可采用胃管緩緩註入法。治療急性蛔蟲阻塞性腸梗阻102例,有一定療效。

【摘錄】《*辭典》

茶油《中華本草》

【出處】

1.《農政全書》:作(楂)油法:每歲於寒露前三日收取楂子則多油,遲則油幹。收子宜晾之高處,令透風,過半月則罅發,取去鬥,欲急開則攤曬一兩日盡開矣。

2.《綱目拾遺》:茶油,煎熬不熟,食之令人瀉。

3.《隨息居飲食譜》:茶油,烹調肴饌,日用即宜,蒸熟用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

【拼音名】CháYóu

【英文名】Tea-seedOil

【別名】楂油、茶子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種子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melliaolelferaAbel[C.oleosa(Lour.)Rehd.]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種子,榨取油。

【原形態】油茶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4m,稀達8m。樹皮淡黃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7mm,有毛;葉片厚革質,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3.5-9cm,寬1.8-4.2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亮綠色,無毛或中脈有硬毛,下面中脈基部有毛或無毛,側脈不明顯。花兩性,1-3朵生於枝頂或葉腋,直徑3-5cm,無梗;萼片通常5,近圓形,外被絹毛;花瓣5-7,白色,分離,倒卵形至披針形,長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數,無毛,外輪花絲僅基部連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絲狀絨毛,花柱先端三淺裂。蒴果近球形,直徑3-5cm,果皮厚,木質,室背2-3裂。種子背圓腹扁,長至2.5cm。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生境分布】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廣泛栽培,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為淡黃色的澄清液體。在氯仿、乙醚、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對密度在25℃時為0.9.9-0.915。折光率在25℃時為1.466-1.470。碘值為80-88。皂化值為185-196。酸值不大於3。

【化學成份】含脂肪油(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品2ml,小心加入新制冷的發煙硝酸-硫酸-水(1:1:1)10ml中,放置片刻,兩液接界處顯藍綠色。

(2)取本品3ml加石油醚3ml,溶液成澄清液,加亞硝酸鈉結晶少量與稀硫酸數滴,即有氣泡發生,強力振搖後,靜置片刻觀察,油液層應澄清,油液與酸液接界處亦不得顯混濁。(檢查是否摻桐油)(3)取本品5ml,置試管中,加含硫黃的二硫化碳溶液(1→100)與戊醇的等容混合液5ml,置飽和食鹽水浴中,註意緩緩加熱至泡沫停止(除去二硫化碳),繼續加熱使水浴保持沸騰,2h內不得顯紅色。(檢查是否摻棉子油)

【性味】甘;涼;苦

【歸經】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潤腸;殺蟲。主痧氣腹痛;便秘;蛔蟲腹痛;蛔蟲性腸梗阻;疥癬;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冷開水送服30-60g。外用:適量,塗敷。

【附方】①治絞腸痧:油茶種子油二兩。冷開水送服。(《福建中草藥》)②治小兒臉部生癬:茶油塗患部,日塗數次。(《嶺南草藥誌》)③治湯火傷:茶油、雞蛋清、百草霜。共擂細,搽傷處。(《嶺南草藥誌》)

【各家論述】

1.《農政全書》:療瘡疥,退濕熱。

2.《綱目拾遺》:潤腸清胃,殺蟲解毒。

3.《隨息居飲食譜》:潤燥,清熱,息風,利頭目。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腸梗阻。用生茶油150-200ml,1次口服,腸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惡心嘔吐癥狀,如茶油服後立即吐出者,必須堅持再服,或服後立即給予鹽姜兩片咀嚼,有一定止嘔作用;對於不能堅持口服及年齡較小的兒童,可采用胃管緩緩註入法,治療急性蛔蟲阻塞性腸梗阻102例,有一定療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茶油相關圖片

茶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茶葉  下一个:茶油粑>>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