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脆蛇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CuìShé

【別名】碎蛇、銀蛇

【來源】蛇蜥科動物蛇蜥OphisaurushartiBoulenger的幹燥全體。春秋捕捉。

【炮制】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鍋內用微火燒死,取出將頭朝內,尾朝外,盤成圓盤狀,以竹簽插住,即時微火炕幹。

【性味】甘、鹹,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風濕疼痛,頭暈目眩。

【用法用量】每次3~5錢,幹品研末,開水沖服,亦可泡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脆蛇《*辭典》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CuìShé

【別名】金蛇(《本草拾遺》),地鮮、蠍蛇(《嶺表錄異》),銀蛇(《開寶本草》),金星地鱔(《本草圖經》),金星鱔(《聖濟總錄》),片蛇(《滇略》),蛇蜥、無腳蜥(《動物學大辭典》),碎蛇(《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

為蛇蜥科動物脆蛇蜥的全體。春、秋捕捉,捕得後用酒醉死,或置鍋內用微火炕死,然後盤成圈,以竹簽插住,再用微火炕幹。

雲南蛇蜥與上種形狀相似,主要特征為吻鱗與單片前額鱗之間有鱗片3枚。同等入藥。

【原形態】外形似蛇,全長約40厘米,長者可達60厘米以上。全身被覆瓦狀鱗片;體兩側自頸部至肛門間各有1縱溝。四肢退化,僅有肢帶殘跡。頭部背面覆有大形鱗片,頰上鱗大小相似;吻端鈍,吻鱗與單片的前額鱗之間有鱗片2枚;眼小,形長,有能動的眼瞼,耳孔小,幾與鼻孔等大。背鱗14~16行,中央的8~10行具棱,相連成明顯的縱直棱延至尾部;腹鱗10行,光滑;尾極長,約為體長的2倍;尾易斷,斷後能再生。尾部腹面的鱗具棱。雌性背面正中10余行一般為棕色,頭部色深,體尾兩側為紫色,愈向外色愈淺,直達尾端;腹面色淺。雄性及幼體或有黑色斑點,或有藍色橫斑。

【生境分布】生活於竹林和草叢中,多穴居,冬季多築巢冬眠;以蝸牛、蚯蚓等為食。8~9月間產卵。分布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江西等地。產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幹燥的脆蛇多已盤成圈狀,直徑約6~10厘米。蛇的背面棕黃色或緝褐色,有光澤;鱗片不太明顯。具有方格形的網紋,並有黑色橫紋:腹面黃白色,帶有篾片夾持時遺留下的痕跡,腹側面各有1條凹溝。頭部呈三角形,尾部細尖,或短促。體輕、幹脆、氣微腥。大者身短粗壯,色澤較深:小者瘦長,尾部尖,背面色澤較淡。以條勻、無碎斷、氣腥不臭、有光澤者為佳。

【炮制】去頭,切段,焙幹用。

【性味】

鹹,平。

①《本草拾遺》:"味鹹,半。"

②《開寶本草》:"無毒。"

③《四川中藥誌》:"性平,味辛鹹,有小毒。"

【歸經】《四川中藥誌》:"入肝、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散瘀,祛風,消腫,解毒。治跌損折傷,大麻風,癰疽腫毒。

①《開寶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藥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黃,煮汁飲,頻服之,以瘥為度。銀蛇解銀藥毒。"

②《本草圖經》;"能解眾毒,止瀉泄及邪熱。"

③《綱目》:"療久痢。"

④《滇略》:"治惡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風及痢。"

⑤《滇黔記遊》:"接斷骨。"

⑥《綱目拾遺》:"肉熬膏,箍癰疽,去風癘。其骨醋磨,圍腫毒。"

⑦《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關節痛,神經痛,惡瘡腫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熬膏塗。

【註意】《四川中藥誌》:"無風濕瘀血凝滯及孕婦忌用。"

【附方】

①治跌傷、骨折:脆蛇、乳香、沒藥、自然銅。研末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大麻風:脆蛇、幹蟾蜍、全蠍、苦參、蒼耳草、萆薢。泡酒服。(《四川中藥誌》)

③治久痢:金星鱔(醋炙)、白礬、鉛丹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米飲調下,食前。(《聖濟總錄》金星鱔散)

【摘錄】《*辭典》

脆蛇《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開寶本草》:金蛇,大如中指,長尺許,常登木飲露,身作金黃色,照日有光。生賓、澄州。

2.陳鼎《蛇譜》:脆蛇,產貴州,長尺有二寸,圍如錢,嘴尖尾禿,背黑腹自,暗鱗點點可玩。出入往來恒有度。捕之者置竹筒於其徑側,則不知而入其中,急持之方可完,稍緩則碎矣,故名曰脆。

【拼音名】CuìShé

【英文名】Glasslizard

【別名】金蛇、地鮮、蜴蛇、銀蛇、金星地鱔、金星鱔、片蛇、蛇蜥、無腳蜥、碎蛇

【來源】

藥材基源:為蛇蜥科動物脆蛇蜥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phisaurushartiBoulenger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捉,捕後放入瓦缸中用酒碎死;或放在鍋內用微火烘死,以頭為中心,盤成圓盤形,用竹簽固定,烘幹。

【原形態】脆蛇蜥,全長50cm左右,尾長約占3/5以上。背面催色,兩側略偏紫,雄性還有長短不一的翡翠色橫斑,腹面黃白色。頭被以單枚的前額鱗,額鱗及間頂鱗較大。吻鱗與前額鱗間相隔23枚小鱗,眼小,眼徑約為吻長的1/3;耳孔小,幾乎與鼻孔等大,軀幹兩側有縱樂觀,縱溝上方的背鱗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縱溝以下的腹鱗10行,尾腹面鱗片具鱗,受驚擾時,尾易自截為數段,自斷處再生一部分。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於草叢中或大石塊下,營穴居生活。以蝸牛、蚯蚓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西、四川、雲南、貴州。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圓盤形,頭居中尾在外,盤徑6-10cm。背面棕黃色或綠褐色,有光澤,腹面呈黃白色,帶有竹簽痕跡。腹側各有1條凹溝。頭三角形,尾細長,體輕,質脆。氣微腥。

【炮制】去頭,切段,焙幹用。

【性味】味辛;鹹;性平;小毒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活血祛風;解毒消腫。主跌打損傷;骨折;大麻風;風濕痛;久痢;疳積;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3-9g;或浸酒。外用:適量,膏塗或研末撒。

【註意】孕婦禁服。無風濕瘀血帶滯及孕婦忌用。

【附方】①治跌傷、骨折:脆蛇、乳香、沒藥、自然銅。研末服。(《四川中藥誌》)②治大麻風;脆蛇、幹蟾蜍、全蠍、苦參、蒼耳草、萆xIE。泡酒服。(《四川中藥誌》)③治久痢:金星鱔(醋炙)、白礬、鉛丹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米飲調下,食前。(《聖濟總錄》金星鱔散)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藥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黃,煮汁飲,頻服之,以瘥為度。銀蛇解銀藥毒。

2.《本草圖經》:能解眾毒,止瀉泄及邪熱。

3.《綱目》:療久痢。

4.《滇略》:治惡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風及痢。

5.《滇黔記遊》:接斷骨。

6.《綱目拾遺》:肉熬膏,箍癰疽,去風癧。其骨醋磨,圍腫毒。

7.《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關節痛,神經痛,惡瘡腫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脆蛇相關圖片

脆蛇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脆骨風  下一个:翠雲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