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LánHuāLónɡDǎn
【來源】龍膽科龍膽屬植物藍花龍膽GentianafilistylaBalf.f.etForrest,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洗凈曬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肝膽熱,解毒。用於濕熱黃疸,目赤,頭痛,咽炎。
【用法用量】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藍花龍膽《*辭典》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ánHuāLónɡDǎn
【別名】榜間莪那(藏名)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藍花龍膽的帶根全草。8~9月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葉對生;卵形至披針形,長0.5~1厘米,寬0.2~0.3厘米,全緣;無柄;兩側葉基下延合生成鞘狀,花單生枝頂,深藍色;花冠漏鬥狀,5齒裂;萼管狀,通常5裂;雄蕊5;子房上位。蒴果成熱時裂為2個果瓣。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草地。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肝膽火,解毒。治目赤頭痛,咽炎,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
【摘錄】《*辭典》
藍花龍膽《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於《西藏常用中草藥》尚有同屬植物雙色龍膽功用相同,在西藏地區亦同等使用
【拼音名】LánHuāLónɡDǎ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絲柱花龍膽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ntianafilistylaBalf.f.etForrestexMarq.[Gentianodesfilistyla(Balf.F.EtForrest)A.EtD.Love」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收,洗凈,晾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5cm。具短的匍匐莖。枝少數叢生或單生,黃綠色,基部有宿存的黑褐色枯存殘葉。葉密集,蓮座狀;葉柄寬,扁平,膜質;葉片匙形或倒卵狀匙形,長4-8.5mm,寬2.5-5mm,先端圓形,基部漸狹,邊緣平滑;葉脈1-3條。花單生枝頂,基部包圍於上部葉叢中;花萼筒倒錐狀筒形,長8-11mm,裂片披針形或狹長圓形;花冠藍色,漏鬥形,長3-4cm,裂片長3.5-4mm,褶偏斜,截形,邊緣嚙蝕形;雄蕊著生於花冠筒中部;子房卵狀披針形,柱頭2裂。蒴果內藏,長10-12mm,桶長約10mm。種子扁平,褐色,表面具淺蜂窩狀網隙。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9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及山坡巖石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苦;性寒
【歸經】膽;肝經
【功能主治】清肝利膽。主濕熱黃疸;目赤腫痛;咽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