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油桐子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YóuTónɡZǐ

【別名】桐子(《綱目》),桐油樹子(《嶺南采藥錄》),高桐子(《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油桐果(《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收集,將其堆積於潮濕處,潑水,覆以幹草,經10天左右,外殼腐爛,除去外皮收集種子曬幹。

【原形態】

油桐(《品匯精要》),又名:罌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遺》),荏桐(《本草衍義》),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

落葉喬木,高3~10米。有粗壯無毛之枝,幼枝稍具長毛。葉互生,革質,卵狀心臟形,長10~15厘米,寬6~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有時淺3裂,下面具疏毛或後變無毛,綠色有光澤;葉柄長4~10厘米,頂端有紅紫色2腺體。花先葉開放,單性,雌雄同株;成圓錐狀復聚傘花序,密集小枝頂端;萼片2裂,綠色,具細毛;花瓣5,白色,覆瓦狀排列,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與條紋,內面無毛;雄花具雄蕊8~10,或可至12枚,排列呈2輪,外輪雄蕊著生於近基部的分離,內輪的較長而合生,花藥橙紅色;雌花子房有毛,3~5室,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頂端急尖,平滑,直徑4~5厘米,內具種子3~5顆。種子闊卵圓形,背圓拱,腹部平。花期4~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油桐根)、葉(油桐葉)、花(桐子花)、未成熟的果實(氣桐子)以及種子榨出的油(桐油)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喜生於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臺灣、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

各地產的油桐子的一般組成雖有差異,但總的說,種子含油約35%,種仁含油約50~61%。另一報道,果實含粗脂肪61.500%,粗蛋白質16.569%,水分3.742%,大部分的糖為非還元性糖,此外又含戊聚糖6.68%。

油桐子榨油後的桐餅,尚含油3.1~6.6%,又含氮2.12%,磷1.13%。因含有能引起動物胃腸炎的毒性皂甙,故不作飼料而常用為肥料。此種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餅的毒性遠比桐油為大。據說,在70~100℃久熱或在高壓蒸氣中2小時,該毒性成分能被破壞,但可能還含其他毒素。

種仁中蛋白質種類尚少研究,其能溶於水者,可能為一種磷糖蛋白質;又用稀鹽酸、10%食鹽水、0.2%氫氧化鈉,曾分別分出幾種蛋白質。桐餅蛋白質的組成氨基酸以精氨酸(10.87%)、纈氨酸(8.33%)、亮氨酸(7.67%)和苯丙氨酸(7.28%)等為多。

同屬植物Aleuritesmontana的種子組成及其所產的油,都與油桐極相似。此植物的油名木油,國際上常稱為中國木油,而油桐所產的油名為桐油。由於此二種油性質相似,故常混淆不清。木油中的桐酸含率為75%,比桐油的77%略低。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大毒。"

②《綱目》:"味甘。"

【功能主治】

吐風痰,消腫毒,利二便。治風痰喉痹,瘰癧,疥癬,燙傷,膿皰瘡,丹毒,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

①《綱目》:"風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②《嶺南采藥錄》:"磨水塗瘰癧。"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有利便、催吐、鎮咳作用。消積食,治氣脹,並治婦女月經不調。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④《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燙傷。"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吹喉、搗敷或磨水塗。內服:煎湯,1~2枚;磨水或搗爛沖水服。

【註意】《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慎服。"

【附方】

①治瘰癧:桐油樹子磨水塗,再以一、二個和豬精肉煎湯飲。不可多用,宜多服數次。(《嶺南采藥錄》)

②治疥癬:油桐果搗爛絞汁敷抹。

③治燙傷:油桐果搗爛絞汁,調冬蜜敷抹患處。

④治銹鐵釘刺傷腳底:鮮油桐果和紅糖搗爛敷貼。(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膿皰瘡:嫩油桐果切開,將果內流出的水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⑥治丹毒:油桐殼焙焦,研細面,香油調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⑦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樹種子一粒。磨水服,大約半粒磨水一兩。(《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油桐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綱目》:岡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枝幹花葉並類岡桐而小,樹長亦遲,花亦微紅。但其實大而圓,每實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楓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謂之紫花桐,人多種蒔收子,貨之為油,入漆家或艌船用,為時所須,人多偽之,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為真。

【拼音名】YóuTónɡZǐ

【英文名】SeedofTungoiltree

【別名】桐子、桐油樹子、高桐子、油桐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AleuritesfordiiHemsl.;A.cordataMuell.Arg.]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將其堆積於潮濕處,潑水,覆以幹草,經10d左右,外殼腐爛,除去外皮,收集種子,曬幹。

【原形態】油桐小喬木,高達9m。枝粗壯,無毛,皮孔灰色。單葉互生;葉柄長達12cm,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葉片革質,卵狀心形,長5-15cm,寬3-1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緣,有時3淺裂,幼葉被誘色短柔毛,後近於無毛,綠色有光澤。花先葉開放,排列於枝端成短圓錐花序;單性,雌雄同株;萼不規則,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與條紋;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輪,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喜生於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嚴寒,栽培區域範圍在北緯22°15’-34°30';東經99°41'-122°07'。年平均溫度16-18℃,在10℃以上的活動積溫在4500-5000℃,全年無霜期240-270d,能耐冬季暫短低溫(-8--10℃),長期處於-10℃以下則引起凍害。遇春季晚霜及花期低溫受害極大。年降雨量900-1300mm。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可與花生、油菜、芝麻、赤豆、蠶豆等間作,亦可與杉樹、茶樹混交。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采用成熟果實,去皮後立即播種或用濕沙貯藏。春播,按行株距4m×4m開穴,每穴播種子2顆,覆土6cm,稍加鎮壓。經1-2個月出苗。出苗後每穴留壯苗1株。

田間管理生長期間要松土除草,施追肥,以磷鉀肥為主。冬季要在行間中耕,並施以廄肥、堆肥。雨季要開溝排水。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枯萎病、角斑病;蟲害有桑白盾蚧、油桐尺蠖、橙斑白條天牛等。

【化學成份】種子含46%脂肪油(桐油),主要成分為桐酸(eleostearicacid),異桐酸(isoeleostearicacid)及油酸(oleicacid)的甘油酯。

【性味】甘;微辛;性寒;大毒

【功能主治】吐風痰;消腫毒;利二便。主風痰喉痹;痰火痹癧;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丹毒;疥癬;燙傷;急性軟組織炎癥;尋常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枚;或磨水;或搗爛沖。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搗敷;或磨水塗。

【註意】《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風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2.《嶺南采藥錄》:磨水塗瘰癧。

3.《貴州民間方藥集》:有利便、催吐、鎮咳作用。消積食,治氣脹,並治婦女月經不調。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4.《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燙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油桐子相關圖片

油桐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油桐葉  下一个:油頭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